本书综合我国淮河、海河、辽河“三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湖”等重点河湖流域治理管理实践,研究建立了河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模式与路线图方法学。系统梳理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历程,建立了流域“治理进展?时间”历史演进图并进行治理阶段划分;总结剖析了国内外流域水污染治理典型模式,凝练了流域治理的理念及策略,提出流域治理模式及治理技术方法。创新研发河湖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路线图制定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思路和流程,统筹提出了近中远目标,以结构化方式表达“三河三湖”各流域治理技术路线图。基于太湖、辽河系统治理总体思路,研究提出了流域有机物和营养物治理技术路线图。针对近年国家长江、黄河大保护战略需求,研究提出了长江保护修复路线图和黄河治理保护路线图。
《河流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指导手册》梳理了河流分类与污染特征分析方法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成果,紧密结合流域区域治污与生态修复实践,总结了科研和实践经验,凝练提升,形成我国自己的河流分类、分区、适用性技术的甄选方法以及河流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图和分类指导方案的制定方法,综合考虑分类指导方案和技术路线图的系统性和可行性,制定了河流水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在案例篇给出了辽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图和分类指导方案案例,为我国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本书主要围绕典型高级氧化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展开系统阐述,包括高级氧化技术的范畴与活性氧化物种的性质、基于H2O2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O3的高级氧化技术、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技术、亚硫酸盐耦合高锰酸钾/高铁酸钾快速氧化技术、基于氯(胺)的高级氧化技术以及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展望等。
本书第一部分按照“源头减量?过程阻控?末端净化?养分再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原则,构建广东省首个面向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总结形成生态农业的“稻渔综合种养系统源头减量模式”、“生态沟渠+ 小型生态净化塘过程阻控模式”、“生态净化塘+ 生态人工湿地末端净化与养分再利用模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技术模式”四种技术模式,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详细阐述;第二部分针对上述四种技术模式,总结九种主要生态农业技术,对每一种技术的具体设计、构建参数、植物品种选择配置、后期管护、技术要点等进行详细说明。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理论,全面地介绍了污染土壤修复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及其进展,比较详细地分析了现有方法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与局限性,并对今后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括:污染土壤诊断及其方法,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管理,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污染土壤修复标准,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再造与展望等。
本书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行为及其量化方法为主线,主要介绍了当前我国工业生产与污染物产生排放的主要规律,产排污核算模型及产排污系数的建立原理和方法、应用案例,借助平台化手段实现系数量化的路径以及系数的应用前景等内容,旨在为多样化的工业生产与治理过程提供覆盖面更广、准确度更高的污染物产排量的获取手段。本书较详尽地介绍了工业污染源产排污核算的背景、进展、理论基础和方法原理及应用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工业污染源控制与管理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展示,共35章,介绍了“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项目的组织机制和实施过程,分析了北京、天津、太原、济南、新乡、西安等33个城市的“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典型案例,厘清了各城市大气重污染特征和综合成因,梳理了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特色举措并开展了措施评估,从重污染天气应对到中长期空气质量持续快速改善均有涉及,给出了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对今后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挑战及新机遇提出了新的认识。
本书是 畜禽粪污微生物治理及其资源化利用丛书 的一个分册,主要介绍了发酵床微生物组研究方法、养猪原位发酵床微生物组多样性、养猪饲料发酵床微生物组多样性、发酵床猪肠道与皮毛微生物组多样性、养牛原位发酵床微生物组多样性、养羊原位发酵床微生物组多样性、异位发酵床微生物组多样性等内容。 本书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应用性,可供从事畜禽养殖、环境保护、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微生物菌剂和微生物研究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农业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立足我国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结合当前地下水环境质量监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较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与污染防治分区工作中的**成果,从基础理论、原理方法、技术实践等方面对地下水污染识别与评价、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成井技术、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技术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并辅以典型的应用案例进行说明。
本书为1983年出版的《空气洁净技术原理》的第四版,与1983年版相比,不仅反映了**技术成果,而且更突出了理论上的系统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BR》 本书系统地建立了洁净室理论体系。首次提出洁净室特性指标、均匀分布与不均匀分布特性、小检测容量、下限风速、新风处理新概念、阻漏层理论、动态隔离理念、动态气流密封理论、零泄漏理念、漏孔法检漏的理论和方法及主流区与扩大主流区理念等许多新观点、新方法,是作者从事空气洁净技术工作近50年的科研成果与心得的总结。它的理论性、新颖性和系统性,使其成为空调净化专业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BR》 全书分17章.系统地论述了空气洁净技术的基本原理,内容主要包括:微粒及其分布特性;大气尘特性和我国大气尘的分布规律;悬浮微粒的特性和在室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微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三氧化硫和汞等污染物的治理理论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治理技术装置的工程设计方法。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章至第五章介绍微细颗粒物的物化性质及其治理设备的工程设计方法,并列举了大量工程实践数据;第六章介绍了气液分离技术,它是保证湿法脱硫除尘*终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对现有的脱硫脱硝装置性能的提高提出了改进方法;第九章针对目前备受关注的蓝烟和白烟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第十章至第十二章主要介绍了烟气中痕量元素和痕量组份的治理工艺与设备,其中对汞和三氧化硫的吸收吸附技术作了详细的介绍。 本书可作为从事环境保护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在校学生学习参考书。
本书围绕河流生境修复中的水动力学问题,以水生植被、漂浮植被和典型鱼类等水生生物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水生植被影响下的水流结构和物质输运规律、缓滞河段藻类繁殖与暴发的水动力机制、典型流场中的鱼类游泳行为特性及水动力-水质-水生物耦合数值模拟技术等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介绍这些理论在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包括洲滩植被化守护、鱼类生境保护与修复、生态调节坝“调度控藻”等。本书旨在推动生态水力学研究的发展,使读者可以了解并掌握生态水力学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也可以让他们学习到一些实用的生境修复技术。
本书基于作者们在光催化领域的多年积累,以光催化的发展历史、光催化基本原理作为基础,重点探讨了各种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其中包括经典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制备、改性、复合、杂化以及光电协同催化性能等,同时深入介绍了可见光催化剂,包括复合氧化物及其改性研究方面的新发展,还详细介绍了光催化材料物性表征的各种手段,以及光催化机理和光催化性能的表征技术和方法。 书中介绍的很多内容是作者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该领域的前沿和研究关注的问题。本书内容丰富,素材翔实,层次分明,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和材料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课外读物,对从事光催化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共 8 章。介绍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大气重污染的成因与来源,分析了七大重点行业及领域的排放现状并提出了强化管控方案,阐述了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体系、差异化的“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综合解决方案,建立了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与决策支持平台,提出“2+26”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对未来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直接液体燃料电池》是 先进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技术丛书 分册之一。本书根据直接液体燃料电池的特点、组成、结构,从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出发,重点介绍当今直接液体燃料电池在电极材料、离子交换膜、膜电极及电池集成技术方面的进展,并对其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液体燃料电催化给予关注。书中对直接液体燃料电池关键电极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电池组装与测试技术均有详细介绍,具有很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借鉴本书内容可以快速展开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并能深入了解当前能源电化学技术在本领域的研究进展。本书适合从事电化学、电催化、能源、材料及燃料电池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考学习。
《中国地膜覆盖及残留污染防控》分为六章。**章介绍了地膜覆盖的起源和作用机制、地膜覆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用现状和趋势。第_章重点介绍曲北绿洲农业区、黄土高原旱作区、华北平原丘陵区、西南武陵山区和东北风沙干早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地膜应用现状。第j章分作物种类介绍了地膜覆盖技术模式及特点,主要作物包括玉米、棉花、花生、烟草、马铃薯和水稻等。第四章介绍地膜残留污染防控研究调查方法、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及主要危害。第五章重点介绍了新型可降解地膜的种类及特性。第六章介绍了我国现有地膜回收机械的特点和适应性。另外,木书还有七个附件,分别介绍了可生物降解地膜评价报告、国内外相关标准及规范、有关研究成果的新闻报道,以及相关企业及产品信息。
本书为 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与修复治理关键技术丛书 的一个分册。基于我国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控的紧迫需求,本书针对我国正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识别和修复面临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以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识别和修复为主线,梳理总结了我国填埋场概况和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现状,重点介绍了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识别、地下水污染修复材料与修复技术方法等系列研发成果及应用情况,为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控提供系统科学的技术支撑和案例借鉴。 本书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地下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土壤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PM2.5和O3的重要前体物,其减排与控制是实现PM2.5和O3协同控制、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本书从污染排放及污染物类型的角度对VOCs污染控制催化过程与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重点阐述了脂肪烃、芳香烃、醛酮类、醇酯类、含卤素、含氮/硫、多组分VOCs催化反应行为与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VOCs氧化整体式催化剂、工业VOCs催化氧化反应器和VOCs氧化协同控制技术。
本书介绍了大气细颗粒物(PM2.5)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全书共有5章:介绍了全球曾经发生的多起典型大气污染事件、PM2.5污染与各类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PM2.5在人体内的“旅程”及其引发的毒性效应、PM2.5与人群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及室内PM2.5的主要来源和健康风险,以及我国为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健康,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举措和效果。
本书以提高环境管理精准化、智能化、高效化水平为导向,以探索研究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识别与风险管控为目的,围绕区域、地块和行业等多个尺度, 利用海量多源异构多维数据,借助大数据技术,在提出大数据支持的场地污染风险管控策略与路径基础上,先后研发了大数据系统、污染智能识别、污染源-汇关系诊断、多介质污染联合预测、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技术方法和模型系统。
本书为研究人员、环境管理者、土木工程师提供了一些前沿信息,介绍了关于污水和污泥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处理副产物(污泥、生物固体、沼气和尾水)的最佳管理实践经验,证明了在高效的管理下这些副产物能够提供宝贵的水、营养物质和能量来源,并且能够用于农业生产、公园、球场等灌溉用途,以及为再生能源提供燃料。 第 1 章的早期污水管理内容为本书奠定了基础。第2章介绍了多种废水和污泥新处理方法的优点和进展,其中磷回收技术的进步可能缓解未来磷矿及磷资源的短缺。此外,氮的去除和磷的回收可以减少水环境的富营养化风险,这些内容在第2章、第3章和第11章中均有介绍。第5章介绍了如何利用湿地去除药物和个人护理产品对环境的危害。在第2、7、9、10 和12章讨论了污泥处理处置和生物固体的相关特性,其中好氧堆肥和厌氧消化分别
本书在借鉴国外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当前常用的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原理。具体包括热脱附及原位气相抽提技术与原理,化学修复技术与原理,生物修复技术与原理,场地污染土壤、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与原理,风险管控技术,以及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
本书从砷与锑的化学性质、环境赋存形态等化学基础出发,论述环境中砷与锑的污染成因、多介质界面过程及其耦合机制,总结归纳砷与锑的先进分析技术与现场检测手段,并从污染源阻断等角度,论述砷与锑污染阻控与修复技术原理。本书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砷与锑的赋存形态与配位化学、环境中砷与锑的形态分析方法、砷与锑现场分析技术、微生物介导下砷与锑的形态转化机制,以及环境水体和土壤基质中砷与锑的污染防治技术与修复原理。
本书以建立城市河流水环境品质提升与生态健康维系技术体系为主线,针对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的阶段特点与构建高品质水环境的需求,重点论述了城市水体感官愉悦度与生态健康评价、城市径流污染多维立体控制、城市河网流态联控联调、河流典型污染物快速去除与透明度提升、河道生态修复与健康维系等技术,进而介绍了各项技术在苏州中心城区范围内的示范验证情况;形成的城市水环境品质提升与水生态健康维系的集成技术体系及实践可支撑我国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也为我国类似城市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发挥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本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先进性与实用性结合,可供生态环境、城市水务、市政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