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与修复治理关键技术丛书 的一个分册,全书以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相关技术环节为主线,系统介绍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外主流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方法和装备、常见水质预警模型构建方法、区块链等新型水质预测方法,并讨论了建立区域预警体系的方法,以及在示范区应用情况。该书既涵盖了地下水污染监测领域水质分析方法、数据传输方式、水质预警模型和预警体系建立等传统内容,也涵盖了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的地下水污染监测可信计算、地下水污染预警概率模型等新兴技术方法。 本书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基于作者们在光催化领域的多年积累,以光催化的发展历史、光催化基本原理作为基础,重点探讨了各种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其中包括经典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制备、改性、复合、杂化以及光电协同催化性能等,同时深入介绍了可见光催化剂,包括复合氧化物及其改性研究方面的新发展,还详细介绍了光催化材料物性表征的各种手段,以及光催化机理和光催化性能的表征技术和方法。 书中介绍的很多内容是作者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该领域的前沿和研究关注的问题。本书内容丰富,素材翔实,层次分明,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和材料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课外读物,对从事光催化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欧盟无机化工行业(氨、酸和化肥)污染综合控制的可行技术(BAT)为主要内容,系统介绍了欧盟无机化工行业实际生产和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并详细介绍了无机化工行业污染控制的通用BAT技术(章),以及氨(第二章)、硝酸(第三章)、硫酸(第四章)、磷酸(第五章)、氢氟酸(第六章)、氮磷钾化肥、硝酸钙(第7章)、尿素与硝铵尿素(第八章)、硝酸铵与硝酸铵钙(第九章)、过磷酸钙(第十章)等重点大宗无机化学品的生产与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具体包括主要的生产工艺与技术现状、污染物排放及能量与原料消耗水平,以及各生产工艺可供选择的资源节约与污染控制BAT技术等。
《滇池水环境》针对滇池水污染与富营养化问题,从历史演变角度,分三个层面,系统分析梳理了水环境、流域发展与治理及环境政策措施三个主要问题及三者间的关系。其中从滇池及其流域概况、水污染特征及其演变、主要生物类群特征及其演替与沉积物氮磷特征及其对流域发展的响应等方面剖析了滇池水环境特征及其演变;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阶段性特征、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及其格局演变、外源入湖污染负荷及其演变趋势、流域发展演变与污染负荷对滇池水质的影响与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双向调控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流域发展演变及其对滇池水环境的影响;通过“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及实施效果、滇池流域环境经济政策及其绩效评估与水污染治理回顾及下一步工作重点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滇池水污染治理及其环境政策。《滇池水环境》成果可为进一步认
高级氧化还原技术可利用高活性自由基分解难降解有机物,是分解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极具前景的技术。本书介绍催化臭氧氧化、非均相类芬顿、活化过硫酸盐氧化、电化学和光催化等典型高级氧化还原技术在水中POPs等难降解性有机物去除研究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以强化高级氧化还原过程为目标的高效催化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方法、新型反应器的构建、与其他技术的耦合方法和原理等。
土壤修复是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的基础,环境材料又是土壤修复的基础。环境材料是具有**使用功能和*小环境负荷的各类材料,具有功能性、环保性和经济性三大特点。针对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中的土壤修复,《环境材料在矿区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根据作者在环境材料方面的科研实践,结合相关研究进展编写而成。《环境材料在矿区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在对环境材料理论和矿区土壤修复原理介绍的基础上,主要针对矿业废弃物堆场复垦和盐碱地等退化土壤的修复和改良,以及重金属污染等土壤治理中环境材料的应用进行综合介绍,对保水剂和腐殖酸两类材料及复合材料在土壤修复和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进行总结。
本课题是国家重大水专项河流主题中“东江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综合示范项目(2009ZX07211)”下设十个课题中的第五课题“东江快速发展支流区水污染系统控制技术集成研究与工程示范(2009ZX07211-005)”。本课题以区域内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漂染等典型产污支柱行业为重点对象,开展行业废水深度处理回用与脱毒减害,城市污水尾水深度处理排放与排水河道持续净化等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实现示范工程的“控源减排,脱毒减害”目的。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适合快速发展支流区水污染系统控制与水环境保护策略和技术支撑体系。初步清除区域东江边污染带,实现“新城保水源”的总体目标。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原理与基础理论,全面地介绍了污染土壤修复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及其进展,比较详细地分析了现有方法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与局限性,并对今后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括:污染土壤诊断及其方法,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管理,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化学修复、物理修复,污染土壤修复标准,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再造与展望等。
《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途径》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由国内大气污染控制及相关领域的16位院士近100名专家和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内容涵盖大气污染防治的各个层面,包括:我国大气PM2.5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我国能源利用过程大气PM2.5排放综合控制对策和技术途径;我国交通系统对大气PM2.5污染的影响和控制战略研究;森林和农业植被对PM2.5污染的影响及控制策略;我国大气PM2.5污染的监测网络和方法体系构建;我国大气PM2.5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途径和对策建议。 《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途径》可供从事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和大气污染控制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为从事大气环境保护事业的决策者、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方法与实践》是在农业部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务院**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资助下完成的研究成果。《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方法与实践》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以田间渗滤池法为核心的农田地下淋溶面源污染监测技术和以田间径流池为核心的农田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以及适合设施栽培、旱地平原、水田、水旱轮作、坡耕地条件下的农田面源污染监测设施建设及监测技术规范,实地监测过程中各类样品的采集及测试方法,并选取了各省市部分典型农田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点进行了案例介绍。
本书综合了作者近8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我国湖泊沉积物中氮磷、重金属、持久性污染物等污染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来源解析,同时,针对典型湖泊,深入探讨了湖泊沉积物中氮磷、重金属、持久性污染物的历史演替过程。分章分别介绍了中国湖泊氮磷污染及区域差异、重金属污染及区域差异、PAH污染及区域差异、OCP污染及区域差异、PCB污染及区域差异、PFOS污染及区域差异、巢湖氮磷污染、重金属污染演替过程、巢湖PFOS污染演替过程、巢湖OCP、PAH、PCB污染演替过程、巢湖PBDE污染过程、程海氮磷、重金属污染演替过程等。本书反映了国内外湖泊沉积物污染研究的*研究动向,多数为我国都是首次系统开展的研究,并系统研究持久性污染物源解析模型,可为国内外湖泊沉积物生源要素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借鉴,是湖泊沉积物地球化学相关学科及环境保护部门进
本书是作者近20年来开展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特别是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自然条件下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特征、过程与有效性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系统介绍了典型区域大宗作物农田、设施菜地、果园、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站、市政污泥农用地、电子废旧产品拆解场地及周边、冶炼场地及周边、矿区及周边、石油开采场地及周边、化工场地及周边、地球化学高背景区等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特征,解析了土壤污染源与成因。在此基础上,系统阐明了土壤中重金属(镉、铜、锌、铅、砷、汞等)和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酞酸酯、抗生素、二苯砷酸、二?f英等)的形态、吸附、分配、富集、迁移等特性、过程及预测模型。这些研究成果对认识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演变和制定土壤污染防控修复策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全球性环境问题。POPs成因多样、来源广泛,可在地表各圈层间分配交换,并通过大气、水流、迁徙生物等移动介质发生长距离迁移,已触及地表系统的每个角落。本书由总论、研究实例两部分组成,尝试以地球化学的视角,观察和分析典型POPs的环境地球化学性质、成因来源、赋存机理、时空分布、大气迁移、区域源-汇过程、大气-地表交换及其在河口海岸带的归趋,力图呈现POPs在地表各圈层及其间的活跃动态。本书还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情景下POPs生物地球化学效应进行分析,简要介绍POPs地球化学研究的方法手段。
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涉及多学科交叉领域,需要整合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背景因素。本书基于我国金属矿山典型废弃地的特点和生态修复发展现状,以及金属矿山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对土壤改良、植被筛选与配置等关键技术展开介绍,重点阐述土壤改良、植被筛选与配置、污染阻隔、污染环境特性及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等,深入剖析典型金属矿山废弃地 废石场和尾矿库的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总结典型金属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
氮氧化物(NOx)是造成区域性灰霾和酸雨等污染事件的重要前体物,实现NOx持续减排是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是最有效且广泛应用的NOx控制技术.本书从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的实际需求出发,对脱硝基础理论?脱硝催化剂设计开发与关键制造技术?脱硝工程关键设备及运行维护?废旧脱硝催化剂再生工艺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介绍了低温脱硝反应原理?新型无毒催化剂开发?催化剂烟气适应性及脱硝工程运行管理等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
《PM2.5与环境(精装)》围绕题目《我国PM2.5的时空分布及其环境健康气候影响》展开了针对我国PM2.5的详细介绍。首先,从大气颗粒物及PM2.5的简介入手,描述了PM2.5的粒径分布、来源特征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基本性质,介绍了国外及我国PM2.5的研究历史及控制标准和污染治理历史;然后,在此基础之上,综述了PM2.5的研究方法,包括:采样和检测手段,理化分析方法,PM2.5的网络监测设计等,及一些新的科学研究手段;其次,还首次针对我国PM2.5的主要排放源进行了源谱库建立和排放因子获得的方法说明和研究成果介绍,将对治理我国PM2.5污染提供基础信息;再次,《PM2.5与环境(精装)》系统地介绍了PM2.5的环境、健康和气候效应,使读者认识到PM2.5危害的严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后,总结了国内外PM2.5污染治理的技术和政策,并针对我国特有的PM2.5污染特征提
本书针对我国钢铁行业现阶段大气污染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未来面临的挑战,从行业污染物排放特征及控制技术需求出发,对钢铁生产全流程多工序污染物排放来源、特征及控制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重点介绍了新标准下国内外钢铁烧结(球团)、焦化等工序中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作者研究团队的**成果,对钢铁行业各工序全流程污染物控制**可行性技术进行了汇总,提出了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控制对策及建议,为我国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我国钢铁、建材、有色、石油化工及电力等行业烟气成分复杂、多污染物深度治理难度大且排放标准日益严格。本书系统阐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金属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等深度治理技术,详细介绍了相关技术原理、关键材料、关键装备及配套工艺设计优化等内容。结合不同行业的排放特征,并通过对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超低排放工程案例的分析,给出了重点行业工业烟气深度减排的设计思路、减排技术、工程装备及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