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 地下水污染风险识别与修复治理关键技术丛书 的一个分册,全书以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相关技术环节为主线,系统介绍了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外主流地下水污染监测技术方法和装备、常见水质预警模型构建方法、区块链等新型水质预测方法,并讨论了建立区域预警体系的方法,以及在示范区应用情况。该书既涵盖了地下水污染监测领域水质分析方法、数据传输方式、水质预警模型和预警体系建立等传统内容,也涵盖了基于物联网和区块链的地下水污染监测可信计算、地下水污染预警概率模型等新兴技术方法。 本书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与防控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基于作者们在光催化领域的多年积累,以光催化的发展历史、光催化基本原理作为基础,重点探讨了各种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其中包括经典的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制备、改性、复合、杂化以及光电协同催化性能等,同时深入介绍了可见光催化剂,包括复合氧化物及其改性研究方面的新发展,还详细介绍了光催化材料物性表征的各种手段,以及光催化机理和光催化性能的表征技术和方法。 书中介绍的很多内容是作者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该领域的前沿和研究关注的问题。本书内容丰富,素材翔实,层次分明,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学和材料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的课外读物,对从事光催化材料制备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著作把作者近年的科研成果与国内外研究进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系统分析了土壤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基础上,全面阐述了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重金属对植物的影响、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植物对重金属的解毒作用,深入探讨了植物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机理,创新提出了重金属轻度污染土壤的农业利用、重金属中度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重度污染土壤的生态恢复,指出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提出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管理对策。
《水科学前沿丛书: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方法研究与应用》是作者及其团队10多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流域非点源污染产生机理和特征、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和非点源污染的模拟及控制。在机理研究方面,通过室内试验,重点研究了黄土坡面的产污机理和影响因素;通过野外调查与监测,分析了非点源污染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在负荷估算方面,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不同资料条件下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方法。后,对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和控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适合我国资料条件的流域非点源污染数学模型,并开展了植被过滤带等控制措施的试验研究。
本书围绕国家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的重大需求,针对矿冶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治理技术现状,基于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地介绍矿冶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的**理论与技术成果,包括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微生物淋洗修复技术、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化学固定修复技术、砷污染土壤微生物氧化-化学固定联合修复技术等。全书共5章,分别为矿冶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矿冶污染场地土壤化学/微生物淋洗修复、矿冶污染场地土壤化学固定修复、砷污染土壤微生物氧化-化学固定修复和铅锌冶炼污染场地修复工程案例。
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的变化性、地层结构的复杂性、污染物时空分布的高度离散性、隐蔽性、长期积累性、低剂量毒性释放性以及去除的缓慢性,使得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监测、健康风险评估、管理以及污染修复方法不同于大气和地表水体环境。本书从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和污染的基本概念出发,重点介绍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和污染的基础理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源及污染物类型、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监测、健康风险评估、管理以及污染修复技术与方法。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战略性变革。碳中和起步阶段,尚缺乏比较系统的指导性策略。 《2060中国碳中和》的作者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为主体,联合国内多个高校院所,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集各家之长形成高水平创作团队。内容基于60余位作者多年工作积累,在二氧化碳代谢、气候变化等基础内容之上,主要阐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与前景、能源转型路径、化石资源低碳利用、再造基础工业低碳流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化学转化、可再生能源与氢能规模化利用等低碳技术,比较全面系统地对我国碳中和前景与路径进行研究和阐述,为我国各级管理部门和各行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提供战略参考和技术支撑。 本书可供化工、冶金、能源工程等专业的研究人员,政府机构、管理单位人员
本书是在国内介绍海洋和海岸微塑料污染与治理的著作。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海洋和海岸中微塑料的采集、分离和分析方法,微塑料类型、丰度、分布和来源,微塑料的传输、沉降及分解,微塑料表面附着的污染物和生物,微塑料的生物积累、毒性及风险,以及海洋和海岸环境微塑料监管与防控策略;可为海洋和陆地环境微塑料研究与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滇池水环境》针对滇池水污染与富营养化问题,从历史演变角度,分三个层面,系统分析梳理了水环境、流域发展与治理及环境政策措施三个主要问题及三者间的关系。其中从滇池及其流域概况、水污染特征及其演变、主要生物类群特征及其演替与沉积物氮磷特征及其对流域发展的响应等方面剖析了滇池水环境特征及其演变;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阶段性特征、流域土地利用状况及其格局演变、外源入湖污染负荷及其演变趋势、流域发展演变与污染负荷对滇池水质的影响与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双向调控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流域发展演变及其对滇池水环境的影响;通过“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及实施效果、滇池流域环境经济政策及其绩效评估与水污染治理回顾及下一步工作重点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滇池水污染治理及其环境政策。《滇池水环境》成果可为进一步认
《2015中国节能减排发展报告(关键的十三五)》由王小康主编。节能减排发展系列报告秉承“内容详实、资料丰富、数据准确、观点鲜明”的指导思想对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进行持续跟踪,为产业界、政府部门、投资界、学术界的决策者、研究者以及实践者提供全面、**、客观、多元的参考意见。2015中国节能减排发展报告围绕“十三五”规划的相关内容,做了相应的整理和阐释,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理论与方法学导论》针对我国水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流域管理的理论模式,结合我们现阶段的经济社会特征和水环境管理进程,提出我国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模式,重点阐述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保护为目标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关键技术及其管理原则。这些技术和管理原则在三峡库区、太湖、辽河流域得到示范应用,显著支撑示范流域水污染控制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理论与方法学导论》对认识当前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和水环境管理技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保证高标准的水质管理、水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恢复的植物一土壤界面过程》以青藏高原高寒地区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内容,详细介绍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资源的现状,深入分析了高寒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及分类体系,阐明了退化草地判识的单项和综合方法,论述了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恢复的植物和土壤响应机理,提出了基于植物—土壤界面过程的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恢复技术和生态管理体系。《青藏高原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恢复的植物一土壤界面过程》综合集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理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土壤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可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为世界同类地区高寒草地的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借鉴。
《空气洁净技术原理(第四版)》为1983年出版的《空气洁净技术原理》的第四版,与1983年版相比,不仅反映了****成果,而且更突出了理论上的系统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 《空气洁净技术原理(第四版)》系统地建立了洁净室理论体系。首次提出洁净室特性指标、均匀分布与不均匀分布特性、*小检测容量、下限风速、新风处理新概念、阻漏层理论、动态隔离理念、动态气流密封理论、零泄漏理念、漏孔法检漏的理论和方法及主流区与扩大主流区理念等许多新观点、新方法,是作者从事空气洁净技术工作近50年的科研成果与心得的总结。它的理论性、新颖性和系统性,使其成为空调净化专业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 《空气洁净技术原理(第四版)》分17章.系统地论述了空气洁净技术的基本原理,内容主要包括:微粒及
本书为1983年出版的《空气洁净技术原理》的第四版,与1983年版相比,不仅反映了**技术成果,而且更突出了理论上的系统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作用。《BR》 本书系统地建立了洁净室理论体系。首次提出洁净室特性指标、均匀分布与不均匀分布特性、小检测容量、下限风速、新风处理新概念、阻漏层理论、动态隔离理念、动态气流密封理论、零泄漏理念、漏孔法检漏的理论和方法及主流区与扩大主流区理念等许多新观点、新方法,是作者从事空气洁净技术工作近50年的科研成果与心得的总结。它的理论性、新颖性和系统性,使其成为空调净化专业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BR》 全书分17章.系统地论述了空气洁净技术的基本原理,内容主要包括:微粒及其分布特性;大气尘特性和我国大气尘的分布规律;悬浮微粒的特性和在室
本书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国际碳排放的治理问题。首先,本书说明了气候变化治理的基本问题。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公共问题,气候治理需要全球共同行动。在气候治理方案和行动的效益评估中,经济目标并非气候治理决策的**选项,我们还需要从伦理学角度探讨气候变化问题,并在气候治理的模拟研究中贯彻公平精神。其次,本书阐述了碳税驱动下的全球气候治理模拟。本书构建了一个面向气候治理的多国多部门全球气候经济集成评估模型,主要包括经济模块、土地利用变化模块、简化GCM模块三个部分。基于该模型,本书预测了全球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趋势,构建了以征收碳税为驱动的全球气候治理方案,评估了将碳税收入作为一般性财政收入、用来提高区域技术水平、用作农业部门补贴时全球碳排放和宏观经济的变化情况。*后,本书详细说明了INDC治
本书是一部关于电子垃圾污染土壤淋洗修复的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同步洗脱去除技术研究成果的专著。在简单介绍了电子垃圾污染现状和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作者及其研究团队针对电子垃圾拆解场地中重度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土壤开展的环境友好型高效淋洗技术研发,以及洗脱废液中污染物选择性去除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可为电子垃圾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书以欧盟大宗有机化学品生产的污染综合防治可行技术(BAT)为主要内容,系统介绍了欧盟聚合物生产和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并详细介绍了聚合物基本生产工艺、聚烯烃、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酯、丁苯橡胶、丁二烯聚合橡胶、聚酰胺、聚酯纤维、粘胶纤维的生产与污染控制技术现状,具体包括主要的生产工艺与技术现状、污染物排放及能量与原料消耗水平,以及各生产工艺可供选择的资源节约与污染控制BAT技术等。
《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途径》是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由国内大气污染控制及相关领域的16位院士近100名专家和多家单位共同参与,内容涵盖大气污染防治的各个层面,包括:我国大气PM2.5的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我国能源利用过程大气PM2.5排放综合控制对策和技术途径;我国交通系统对大气PM2.5污染的影响和控制战略研究;森林和农业植被对PM2.5污染的影响及控制策略;我国大气PM2.5污染的监测网络和方法体系构建;我国大气PM2.5污染综合防治技术途径和对策建议。 《中国大气PM2.5污染防治策略与技术途径》可供从事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和大气污染控制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为从事大气环境保护事业的决策者、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本书综合了作者近8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我国湖泊沉积物中氮磷、重金属、持久性污染物等污染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来源解析,同时,针对典型湖泊,深入探讨了湖泊沉积物中氮磷、重金属、持久性污染物的历史演替过程。分章分别介绍了中国湖泊氮磷污染及区域差异、重金属污染及区域差异、PAH污染及区域差异、OCP污染及区域差异、PCB污染及区域差异、PFOS污染及区域差异、巢湖氮磷污染、重金属污染演替过程、巢湖PFOS污染演替过程、巢湖OCP、PAH、PCB污染演替过程、巢湖PBDE污染过程、程海氮磷、重金属污染演替过程等。本书反映了国内外湖泊沉积物污染研究的*研究动向,多数为我国都是首次系统开展的研究,并系统研究持久性污染物源解析模型,可为国内外湖泊沉积物生源要素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借鉴,是湖泊沉积物地球化学相关学科及环境保护部门进
我国钢铁、建材、有色、石油化工及电力等行业烟气成分复杂、多污染物深度治理难度大且排放标准日益严格。本书系统阐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金属及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等深度治理技术,详细介绍了相关技术原理、关键材料、关键装备及配套工艺设计优化等内容。结合不同行业的排放特征,并通过对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超低排放工程案例的分析,给出了重点行业工业烟气深度减排的设计思路、减排技术、工程装备及运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