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与案例》对国内外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全书共分7章,首先对生物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了详细的介绍;然后对植物、微生物和综合技术应用于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污染修复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后,综合应用生物修复的原理,以案例方式讲解了典型环境问题的生物修复工程,以便于读者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适用的生物修复技术。 本书可供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物技术领域的科研人员、教师、学生、管理干部和企业工程师等参考。
《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技术与装置》针对近年来多发易发的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阐述了若干当前和“十二五”急需的突发水污染事件快速处置技术,并筛选具有先进性、易操作性和行业影响性的处置装置设备进行应用分析。通过对现有装置技术的比较分析、筛选,总结我国突发水污染事件快速处置装置技术及应用现状,使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充分发挥产品的技术优势,提高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效率,促进我国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及装置的发展。
王素凤著的《中国排污权初始分配交易效率与区域补偿研究》围绕排污权分配与交易展开研究,期望实现较公平的排污权初始分配、较高的交易效率和可持续的区域经济与环境发展。全书主要内容包括:(1)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2)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演变趋势模拟。以中国近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实际为依据,预测模拟中国污染物排放走势;分析为完成政府的总量控制目标,未来应当在节能减排上做出何种努力。(3)排污权初始分配方案设计。搜集若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历年排放数据,设计初始分配模型,并利用实验进行仿真,优化分配方案。(4)排放权交易效率分析及交易机制设计。分析当前区域排污权交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中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设想。
本书以能力观与网络观论作为理论基础,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即外生还是内生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呈现。全书共分七章,在全面回顾有关能力和竞争优势的理论、方法、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网络结构出发,构建了网络结构、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框架,厘清了相关概念,以期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以及竞争优势的构建有所启示。
高有山编著的这本《车辆燃料生命周期能耗和排放分析方法》采用国际流行的Well-to-Wheel方法介绍了车用燃料生命周期能量消耗与污染物排放的分析原理,为我国进行车用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提供评估理论和方法。《车辆燃料生命周期能耗和排放分析方法》共7章,分别为绪论、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车用燃料WTW能量消耗及排放分析、柴油燃料WTT 阶段能量耗量和排放分析、天然气及氢燃料WTT阶段能量消耗和排放分析、车用燃料 TTW阶段能量消耗和排放计算、车用燃料WTW阶段能量消耗和排放计算。 本书可供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研究机构从事替代燃料的决策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化工节能减排技术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并重点介绍了化工单元过程(包括流体流动和输送单元、非均相混合物分离单元、传热过程与设备单元、蒸发单元、蒸馏单元、气体吸收单元、液液萃取单元、干燥单元、结晶单元、化学反应单元等)的节能减排相关技术。本书注重原理的阐释,有助于读者了解节能知识、掌握节能技术。 本书可作为化工企业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和化工技术开发人员的教学培训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专业的技术人员开展化工过程技术改造、技术开发的参考用书。
氮肥的广泛使用是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提高农产品产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氮肥投入量增加,土壤中过量的氮素以各种形式进入周围环境。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大量氮素流失,农业生态系统氮流失是农业面源氮素污染的主要原因。本文选择包含径流和畜禽养殖过程的**版Manure-DNDC模型,在山东小清河流域典型农田和畜禽养殖场进行验证;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多种来源数据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小清河流域数据库;模拟评价2008年小清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氮平衡状况,分析农业面源氮素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并提出有效地优化管理措施。
由杨育红所*的《水土保持--解围小流域面源污染》的主要内容为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本书主要围绕当前小流域面源污染的实际 情况,结合实际案例,主要分析了土壤侵蚀以及面源污染的来源、迁移、防治效果以及动 态优化配置措施。总体来说,本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前沿性,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研 究人员和农村环境保护人员使用。
突发水污染事故多是由于化学品在生产、储运、使用、处置过程中,因发生火灾、爆炸、泄漏及管理不当,使化学品进入水体造成的,其中危险化学品造成的水污染事故对水资源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为提高对化学品引发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北京市水文总站编制了这本《突发水污染事故应急技术手册》,供水务部门在处理相关水污染事故时参考。 本手册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为常见危险化学品信息卡片。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列入国家《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的有3840种,其中335种列入《剧毒化学品名录》。本手册针对北京市工农业生产的特点,选择了总量大、容易获得或毒性大的危险品共146种进行了编辑。为便于速查,编辑中英文和分子式索引。 第二部分为水污染事故处置时的一般技术要求,包括物资储备、现场控制、应急判别、应急处置、应
谢崇宝、籍国东、张国华编*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控与修复实用技术指南》结合农村特点和实际需求,围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提出了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生态破坏区污染防控措施和技术体系;针对已污染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提出了适合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实用修复技术与模式。 本书适用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包括现用、备用和规划水源)污染防控与修复工作。可供广大从事农村饮水安全保护和污染防控与修复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资料。
本书作者是一位生态学家,更是一名癌症患者。长期以来,她孜孜以求,寻找着癌症的产生和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尽管各种防癌手册都在谈生活方式和个人的基因对癌症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各种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致癌物质,如杀虫剂、二恶英等污染了土壤、大气、水源、食物,是导致人们癌症发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本书在美国好评如潮,被《图书馆杂志》评为2001年很好书籍,并被改编成电影,还受到《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国际媒体的赞誉。
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后,资源过度消耗、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质量恶化使得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在经历了末端治理、浓度控制等措施之后,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了总量控制的环境保护理念与举措,为我国在新世纪抓住新机遇、拓展新局面、发展新经济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辽河流域是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三河三湖”之一,“十一五”以来辽河流域的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宋永会、段亮主编的《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评估》基于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评估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评估体系,包括水污染治理技术评价方法、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评估软件、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申报平台、水污染控制技术评价制度等。《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评估》对辽河流域治理核心区域辽宁省的冶金、石化、医药、纺织、造纸、饮料六大典型行业水处理技术,从处理效果、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对治理技术按照重点单元、重点行业进行分析、筛选、耦合和集成。 本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辽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系列丛书》的第五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经济发达地区氮氧化物(N0。)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显著增长,灰霾天气不断加剧。我国VOCs污染呈现区域性强和组分复杂的特征,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域的城市空气中均检出挥发性烷烃、烯烃、芳香烃、氯代烃等,其污染状况接近国外典型灰霾污染城市20世纪80年代中期污染水平。 2010年环境保护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需解决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等重点环境问题。在《国家环境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研究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和机制、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的支撑技术”和“针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关键污染物,研发污染控制技术综合评价指标
本书为专著。主要针对农村水环境质量差、隐患多以及水生态受损严重等问题,应用生物慢滤、生态浮床、蚯蚓滤池等生物-生态技术及其组合对微污染河流水、畜禽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等开展了水质净化试验研究,并对芦山县景观生态沟渠开展了优化设计,对瀑布沟水库消落带生态治理、红光水库生态湿地保护与恢复、青衣江雨城区段河流生态修复、山丘区农村水体修复等提出了建议。研究成果针对性强,具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较系统地介绍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重点论述了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破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书中客观地反映了当前世界存在的环境问题,着重论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反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新成就。选材既保持一定的理论高度,又注重结合实践,既全面涉及世界的环境状况,又将中国的环境状况作为重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语言文字简洁,可读性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论》内容全面、资料丰富、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适合我国各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作为普通高等教育非环境类专业普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教材,还可作为环境保护从业
相对于传统的抽出-处理技术,活性渗滤墙作为一种原位修复技术,能够持续处理多种污染物、修复较彻底、成本相对低廉等,在地下水污染修复领域得到迅速发展。活性渗滤墙技术通过在地下安置活性材料墙体形成一个被动反应区以拦截污染羽,污染羽靠自然水力传输通过预先设计好的活性填料时,溶解的有机物、金属、放射性核素等污染物通过氧化还原、吸附、沉淀等方式得到去除。本书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的科研成果,从活性渗滤墙的结构与设计、填料、运行与评价、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经济分析、发展等七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活性渗滤墙技术的应用研究发展状况,尤其是在地下水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