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污染场地的控制、修复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污染,其中侧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本书内容涵盖了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价、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方法及应用等,系统地论述了从污染场地的调查到终的污染修复;重点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原理、工程设计与应用。具体特点有:①全面、系统介绍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全过程;②充分结合**的科研成果,力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③注重理论、方法介绍的同时,更注重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全书力求简洁明了,系统全面。
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水处理单元技术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设计计算、管理及应用等。全书共分十九章,内容包括总论、筛滤与调节、混凝、沉淀与上浮、深层过滤、化学处理、吸附、离子交换、膜分离、其他相转移分离法、循环冷却水处理、废水生物处理理论基础、好氧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膜法、厌氧生物处理、生物脱氮除磷、人工生态处理、污泥处理与处置、废水处理厂设计。本书重视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阐述,注重吸收废水处理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同时理论联系实际,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供给水排水专业教学使用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污染土壤修复是我国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领域,《普通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系列规划教材 土壤污染与修复》一书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法与工程管理经验,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经验。主要内容如下:*章绪论;第二章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生物;第三章土壤中碳、氮、硫、磷与环境效应;第四章土壤污染概述;第五章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迁移;第六章土壤污染物检测分析;第七章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第八章地下水污染修复;第九章场地土壤污染修复管理体系。 本书可供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土壤修复领域、环境保护领域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一书内容分为9章,第1~5章阐述了大气污染控制的基础理论,包括概论、大气污染的发生与扩散、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净化装置的分类和性能、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第6~8章分别为颗粒态污染物净化设备、气态污染物控制工艺、净化系统的设计,选取目前工程上成熟的主流技术,阐明工作原理,强调工程设计方法和设备选型,突出工程应用的特点,力求引导学生理论指导和应用于工程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第9章为城市空气污染,对当前国内关注的城市大气污染发展趋势和控制对策进行了阐述。
本书以国内外代表性案例为素材,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力求剖析在污染场地修复中所需要的一些关键技术、方法、操作技巧以及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和注意事项,为污染场地实操人员提供一本快速学习、快速掌握、快速应用的参考书。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对国家及地方的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法律法规进行了梳理,并简要介绍了比较成熟的、应用比较广泛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原理及其优缺点;第二章对场地环境初步调查案例进行分析;第三章选取了某工业场地环境详细调查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四章选取了某建设场地人群健康及风险评估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五章选取了某工业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第六章选取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污染场地修复的案例并对其进行分析。
本书内容紧紧围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水十条 )对黑臭水体的治理要求,分析我国黑臭水体的现状;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概念、致黑致臭机理以及黑臭水体的危害;系统地介绍了黑臭水体的整治原则、治理的基本思路以及治理技术和措施;分析总结了国内外针对典型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现象进行治理的工程案例,汲取了黑臭水体防治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理论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为我国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整治提供可借鉴的理念、经验及技术路线。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可供从事河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等工程的技术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详细介绍了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分配、迁移和转化规律,总结了基于“污染源-暴露途径-受体”链的污染场地概念模型构建方法以及污染物理化、毒性、场地特征和暴露等关键参数,系统阐述了国内外不同风险评估导则中污染物迁移和暴露解析模型的背景、公式及场地污染物通用与特定评估基准值的推导方法。本书从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风险评估技术基础理论出发,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人体健康与水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学,奠定了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可持续性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本书简要介绍了我国场地污染现状及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对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的环境监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的基本概念、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制度以及机构、人员及设施等内容,还包括设计开发的“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管理系统”,以及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用表。
本书系统梳理凝练了水专项“十一五”主要成果,提出了水污染防治单项技术和集成技术的技术就绪度评价方法,建立了水专项技术评估与集成方法,并对洱海56项技术进行了评估分析。围绕污染源系统治理技术、水体修复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围绕着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全过程饮用水安全监管技术两大技术系统,基本构建形成了全流程、多层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监管技术体系;集成形成了水环境管理、总量控制、风险管理和政策保障技术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本书是一部介绍畜禽粪便堆肥有机质演化规律、稳定机理及络合重金属特征的专著。书中选择堆肥过程中*活跃的有机组分——水溶性有机物(dissolvedorganicmatter,DOM)展开研究,基于分子量和亲疏水性(极性)不同将DOM分组,并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等技术,对这些组分的演化规律及络合重金属特征进行了研究。全书共三部分14章,分别对堆肥水溶性有机物演化及络合重金属特征研究现状、鸡粪和牛粪堆肥DOM演化、络合重金属特征及安全调控策略进行了阐述。本书对于认识畜禽粪便堆肥水溶性有机物演化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的改良和畜禽粪便的土壤利用,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全书以太湖苕溪流域为出发点,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地理、污染源的考察和数据收集,利用SWAT模型建立起流域空间和属性数据库,进一步模拟评估研究区域的污染负荷时空分布状况。利用SWAT模型进行了污染源影响因子分析、水环境容量计算及削减方案、与WASP的耦合对接、不确定性分析、非点源流失风险污染评估、**管理措施的讨论与探究。
本书共8章,内容包括环境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分布及危害,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测定,全氟烷基酸对赖氨酸脱羧酶的毒性作用,有机磷酸酯阻燃剂对赖氨酸脱羧酶的毒性作用,有机汞对精氨酸脱羧酶的毒性作用,多环芳烃对二胺氧化酶的毒性作用,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分析与毒性检测,结论与展望。 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参考价值,可供从事有机污染物生物毒性及检测分析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本书是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关于环境污染与健康特征识别、评估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三年深入研究完成的。本研究结合我国环境污染特点,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特征识别与评估技术与方法,包括环境污染特征识别与评估技术、人群暴露特征识别与健康效应评估技术、区域人群健康损害特征识别与评估技术,以及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害相关关系判断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特征识别技术与评估方法进行实际应用。
本书全面介绍膜法水处理工艺,重点介绍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介绍膜技术分类与特点、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膜污染的概念与分类、膜污染模型以及膜材料与膜污染表征方法,为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第2~6章分别介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过程特征、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特性与膜污染潜势、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技术及其机理、二级出水臭氧 微滤工艺膜污染及其控制机理以及膜法给水处理工艺膜污染特征与清洗。
本书全面介绍了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的筛选、景天科植物生长与生境特征;系统总结了景天科植物的重金属耐性与积累性、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的培育技术、农艺措施对修复植物生长和金属吸收的调控作用、超积累植物修复镉锌污染土壤的调控途径,同时也报道了镉锌污染土壤的超积累植物连续修复研究,以及修复植物安全处置技术原理。本书侧重于中轻度重金属(尤其是镉)污染农田土壤的植物修复,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绿色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农产品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在全面介绍含铀废水来源、处理方法、除铀微生物菌属及机理、相应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铀尾矿区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系统解析,从中分离、富集出耐铀优势微生物菌群,进行含铀废水的处理;开展厌氧颗粒污泥、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处理酸性含铀废水的研究,分析其中微生物除铀机理及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生物硫铁中微生物除铀效果、作用机理与群落结构特征。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含铀工业废水及酸性铀污染地下水的生物处理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借鉴。
全书共分为9章,内容主要包括概述、场地污染过程与模拟、污染场地调查与监测方法、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场地生态风险评价、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与修复工程实践、污染修复效果检验与原理。 本书可供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当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气污染正从局地、单一的城市空气污染向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转变,部分地区出现区域范围的空气重污染现象,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城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治路线及应用实例/大气污染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系列丛书》系统介绍了大气复合污染的特征、成因分析及污染防治措施,列举了天津市臭氧、PM2.5、VOCs复合污染的特征,重点研究了臭氧及其前体物VOCs、NOx的关系,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作者在相关科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面的经验编写了此书,可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科研人员的教材。
本书是一部论述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应用的著作,介绍了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过程、机理,给出了脉冲电晕放电、直流电晕放电、交流电晕放电、介质阻挡放电等多种放电的基本原理、理论以及该技术结合吸附、催化等技术的协同效应。书中结合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该项技术用于大气污染物的治理研究,主要论述了该技术对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室内空气、油烟废气、恶臭废气以及SO2和NOx烟气的研究所果。 本书可供从事等离子体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能源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阅。
设施栽培与普通农田相比其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是一类相对较特殊的现代农业生产系统。在该系统中,设施菜地土壤的酸化、盐渍化、养分过度累积等问题,均可能导致土壤重金属化学行为的特异性。《设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在作者们大量研究和实践基础上,针对设施农田系统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污染来源分析、重金属迁移累积特性及如何更加全面、高效地通过农艺措施调控、寻找新的方法、材料新技术等合理高效地控制重金属在蔬菜中的累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基于社会-生态框架的区域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与分区等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为解决设施农业产地环境健康及人们关注度日益提高的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