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难度工业废水高级催化氧化处理工艺》共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当前高难度工业废水处理的现状和背景,并重点分析了几类典型的高难度废水;水处理工程中的催化理论与工艺,包括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述、催化剂与催化作用的特征、催化剂的分类原则等内容;水处理高级催化氧化工艺中常见的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原理与表征方法;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光催化氧化工艺、电催化氧化工艺、Fenton催化氧化工艺、微波催化氧化工艺、湿式催化氧化工艺、超临界催化氧化工艺。本书适合从事水污染治理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原理和方法》根据自然灾害风险的科学内涵,对风险度的表达式和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接着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识别,确定产生自然灾害的临界条件,介绍如何构建承灾体脆弱性曲线,然后根据自然灾害强度和影响范围的预报,评估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承灾体数量和价值量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原理和方法》还证明了无论是科学性还是防灾的实用性,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实际上是致灾临界条件发生概率或某一概率致灾临界条件的地理分布。书中根据阐述的原理和方法,给出了一些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案例,可供从事气象、农业、水利工作的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共10章,主要介绍了粉煤灰的特征和危害,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及概况;粉煤灰的来源、收集和排放,粉煤灰的储存、运输及优化加工;粉煤灰的成分和性能;粉煤灰在房建材料中的应用;粉煤灰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粉煤灰在工程填筑中的应用;从粉煤灰中回收有用物质;利用粉煤灰生产功能性新材料方面的应用;粉煤灰综合利用标准。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煤化工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环境试验》较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室环境试验和自然环境试验。实验室环境试验涉及气候环境、机械环境、化学活性物质环境、生物环境、机械活性物质环境、辐射环境等试验,自然环境试验涉及大气环境、海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试验。全书共28章,主要介绍了每种环境试验的目的与意义、环境影响效应、试验条件、试验程序、试验设备、有关技术与应用等内容,具体试验包括高温、低温、温度变化、低气压、太阳辐射、湿热、霉菌、盐雾、酸性大气、流体污染、流动混合气体腐蚀、二氧化硫、水、砂尘、爆炸性大气、风压、积冰/冻雨、正弦振动、振动、冲击、碰撞、稳态加速度、跌落、倾斜与摇摆、振动—噪声—温度、温度—湿度—振动—高度和各种自然环境试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区域土地利用的系列研究,内容包括: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时空差异、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生态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城市用地效率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工业用地效率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量子力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分成为四个部分。部分为前四章,主要阐述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原理,这是整个量子力学的核心。其中首章取名为第0章,这是因为此章并非量子力学的内容,具有较好经典力学基础的读者完全可以跳过去。但这一章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物理思想,对学习量子力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后续常要用到的Fourier理论作了物理上的诠释。接下来与传统教材的做法一样,章介绍一些近代物理实验,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矛盾。第2章则是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最终引导出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在第3章中,我们以量子力学的基本观念为出发点,以建立一个新理论为目标,结合实验和已有的理论,采用归纳的方法,以定律的形式给出新理论的基本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尽量做到叙述清每一条原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
本专著主要从我国面源污染管理需求出发,介绍了目前为止在国家尺度上实现了面源污染业务监测的模型系统DPeRS遥感分布式面源污染模型,具体介绍了本模型系统的原理、关键技术、软件业务平台和多尺度的应用示范,尤其实现了中国区域的多年面源污染动态监测,本研究推动了环保科技的发展,为十三五期间将面源污染纳入总量评估体系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障。
随着污染减排形势持续严峻和气候问题的日益突出,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成为共识。《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比较研究》基于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现状、问题和协同管理的基础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基于生态环境部正在实施排污许可的“一证式”管理为契机,将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统一纳入排污许可的“一证式”管理,实现排污权交易和碳排放权交易的有机融合,并整合交易管理平台。
对于那些经历过山洪灾害的人,记忆中的恐惧许久都难以消退。山洪就像一张无形的大口,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吞噬人类的生命,破坏人类的家园。 那么,如何才能躲避山洪灾害?一句话:用知识守护生命,用智慧避开危险!《山洪来了我行动/山洪灾害防御知识读本》针对小学高年级、初中学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山洪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人类防御灾害的理念、技术、成果等方面入手,通过图画、游戏、故事等多种元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山洪灾害及其防治知识,培养同学们防灾减灾、主动避灾的意识。
《再生资源科学与工程技术丛书:废玻璃和废陶瓷再生利用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废玻璃和废陶瓷的来源、分类及外综合利用技术现状,还从废玻璃和废陶瓷的分类和选用、制备原理、制备工艺、配方的掺杂改性以及制品的性能测试和表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重点介绍了利用玻璃和陶瓷废料制备各种制品的工艺过程、产品性能及用途,如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书中内容全面、丰富,实用性强,既可供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无机化学、材料化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选作教学用书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环境工程、材料化工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冰冻圈科学概论》从冰冻圈科学理论框架角度系统介绍了冰冻圈科学,内容涵盖冰冻圈各要素的形成发育、演化和研究方法,以及冰冻圈与气候系统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地缘政策等热点问题。
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和电力负荷集中地区呈逆向分布,西部地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为丰富地区,而东部沿海地区则为我国重要的负荷和经济中心。从能量来源及资源特性看,光伏发电功率密度低、受气象条件影响波动大以及我国现有电网输送能力的限制,若西部光伏发电采用远距输电方式,输电线路利用率较低,加上线损,从经济性考虑成本可能很高;在土地资源较紧张和常规化石能源资源匮乏而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部地区结合城市建设(城市工业园、科技园、学校等公共场所及绿色社区等)发展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注重就地消纳,可能更符合国情和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论文集》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支持项目“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2011年至2014年的部分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低成本富集CO2的新型燃烧原理和分离技术、油气藏及相关地质体CO2埋存机理及潜力评价、油藏及相关地质体C02埋存安全性评价及监控、多孔介质中CO2地层油体系相态理论与数值模拟、CO2驱油中的渗流力学理论和CO2埋存及提高采收率工程技术与方法等6项基础研究的内容。 《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论文集》可供从事二氧化碳减排、储存和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及有关院校师生参考。
《环境辐射监测技术》分为6章,分别为:概论;环境辐射现场测量技术;环境氡、氧及其子体测量技术;环境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放射性测量数据的处理;环境电离辐射监测的质量保证。除章以外,其余章节均由独立的模块组成,根据教学需要,每个模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使用。
该书系统展示了作者多年来从事环境哲学(伦理)研究的成果。该书由四部分构成:部分系统论证了人类遵循自然的可能性及遵循自然的方式。第二部分系统论证了环境伦理作为一种新型伦理的性质、基础和存在的合理性问题。第三部分系统论证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本质、反人类性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必然性。第四部分探索性地讨论了生态社会的出现及本质,以及生态文明的本质、文明走向生态化过程中面临的基本任务和应对全球化的文化人类学策略。
《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观测指标与规范》系统阐述了森林、草地、荒漠、沼泽、农田五大类生态系统的生物长期观测指标体系和方法规范。内容涵盖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观测全过程,主要包括生物长期观测的目标与规范导则、样地布局与设置、观测指标体系、野外观测方法与规范、样品室内分析方法、数据填报格式与规范等,并对生物观测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了介绍。 《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观测指标与规范》主要用于规范CERN的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长期观测,适用于涉及生态环境监测、植被调查、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各类野外台站。也可作为观测研究方法参考书供生态学、林学、环境科学、农学等领域的科研和技术人员使用。
《产品碳足迹评价研究与实践》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系列丛书》中的一册。学术界对碳足迹评价的讨论已经很充分了。但是针对碳足迹评价应用、典型产品碳足迹评价较少有专著和论文涉及。本专著计划立足于课题的研究成果,提炼研究精华内容,形成一本既包含碳足迹评价基础理论,又包含行业(电子信息行业、造纸行业、印刷行业)典型产品碳足迹核算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著。《产品碳足迹评价研究与实践》作者提供出版费用7万元。《产品碳足迹评价研究与实践》是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系列丛书之一。对我国企业碳排放制度的推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现代环境毒理学》共四篇三十七章,是一本大型环境毒理学著作,力求从各个领域全面介绍现代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技术。篇(章至第六章)主要介绍现代环境毒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学科历史,对环境污染危害健康的基本规律、环境化学物毒性作用和致癌变、致畸变、致突变的基础理论和新发展进行了论述。第二篇(第七章至第十五章)论述了9个主要环境毒理学分支学科的内容和新进展,除大气环境毒理学、水环境毒理学、土壤环境毒理学之外,《现代环境毒理学》新设立工业环境毒理学、室内环境毒理学、纳米环境毒理学、食品环境毒理学、生物环境毒理学及现代环境分子毒理学等分支学科,拓宽了本学科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第三篇(第十六章至第三十章)对16类环境污染物(或因素)的毒性及其防护进行阐述,包括大气颗粒物、大气气体
《生态文明思想源流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共8章,先介绍了生态危机的背景,然后介绍了世界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流派和它们的代表理论,如以生态中心论为基础的“深绿”思潮、以人类中心论为基础的“浅绿”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继而提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建构——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全球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