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环境监测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素质,着重突出职业性、实用性和创新性。本书可作为各类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中、高级环保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辅导教材。 本教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学习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教材内容。本教材以环境监测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了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7个典型学习项目,即地表水监测、污水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植物污染监测和噪声监测。每个学习项目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全书共有29个学习任务。每个任务分“学习目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思考与练习”4个模块。“知识学习”力求简洁、够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区域土地利用的系列研究,内容包括: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时空差异、耕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生态用地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城市用地效率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工业用地效率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夏新、付强主编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分册是全国环境监测培训系列教材之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之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立足当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和发展需求,注重对计量单位、标准样品、量值溯源和监测方法等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进行概述,并系统总结和梳理人员资格考核和监测能力认定两方面的工作程序、技术要求和常见问题等,可作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的学习资料和基础性教材。
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振动、噪声与辐射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术语概念、产生机理、特性等,对深入理解振动、噪声和辐射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本书详细介绍了振动、噪声与辐射的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总结了振动、噪声与辐射的现行标准,对早期发现和预防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和敏感人群具有重要价值,内容共分为7章。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健康是人类文明发展基本条件,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创造适宜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条件,保证人类的生命健康,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对于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落实,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增加明显,司法鉴定机构、从业人员都显著增加,对于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为更好地交流学习有关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的相关知识,助力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组织编写了本教材本书主要介绍了地表水与沉积物的基础知识,系统阐述了地表水与沉积物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中常见的几种方法,主要包括环境质量鉴定、污染事故溯源、生态损害鉴定等几部分的内容。
《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环境监测技术:工学结合教材》的设计遵循行业能力要求,在南通市环境监测站及其他相关企业工作人员的参与下,编制专业计划和课程标准,选定课程教学内容,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采用岗位模拟方式实行项目化教学,形成“知行并重、教学并举”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完成知识、技能、素质目标的综合培养。在内容的编排上,力求以环境监测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的完成为目标,进行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职业素质培养的重新组合。项目内容的选取可根据学期时间的长短进行适当安排,建议选择项目数14~18,周课时数5~6,学期课时数70~96。
本书不仅综述了有关台风的一般知识,还阐述了台风形成与越赤道气流、低纬西风急流变异之间的关系。介绍了中国降水问题及影响中国特大暴雨形成的主要机制,给出了引发特大暴雨的流场特征——揭秘了“非亚支宏观气流系统”的存在。给出了成功预测出1996年、1998年及1999年我国特大洪涝灾害发生的秘密。
本书通过分析江苏省生态环境现状、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梳理外环境标准体系及江苏省地方环境标准体系发展现状,识别现行地方环境标准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环境保护要求,制定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并提出政策建议、制定保障措施,确保标准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有效实施,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公众对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依法开展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很有必要。为了更好地管理好电磁辐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收集整理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汇编成书。《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标准汇编》收录了电磁辐射环境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监督管理规范性文件,同时收录了部分标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标准汇编》供全国电磁辐射环境管理领域监管人员,从事电磁辐射相关行业、从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从事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等的工作人员使用。
《重点流域典型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和管理制度研究:跟踪研究手记》是一本跟踪研究者随记。 《重点流域典型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和管理制度研究:跟踪研究手记》辑录了作者作为水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之课题《重点流域典型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和管理制度研究》的跟踪专家,历时四年跟随课题研究全过程的研讨发言、交流谈话和来往书信。全书按研究内容分课题综合研究、环境准入机制、污染减排机制、技术管理体系、工业园区水系统生态化、工业园区管理机制和管理指南等七个部分。 《重点流域典型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技术评估和管理制度研究:跟踪研究手记》不是研究报告,不是论文集,更不是一部论著,它是伴随课题研究过程跟踪研究者思考的印记。《手记》以一个老环境科学研究者跟踪研究的视角通过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表,《三江源国家公园解说手册(2019年版)》从地质地貌、水资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民俗文化等五个方面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进行解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传送”给公众的“传送带”。
吴树彪、董仁杰编著的《人工湿地生态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共包括16章内容,其编纂立足于近年发表的上千篇中英文文献,通过全面和系统的文献梳理,更新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氮磷、农药、抗生素等多类污染物的ZUI新去除机理,完善该领域的理论基础,可为刚人行的年轻读者们提供ZUI新的理论指导。同时,本书还总结了近年来在传统3种人工湿地类型技术上衍生出来的20余种强化人工湿地类型变种,并归纳了不同地区工程实例技术参数,对推动当下多种强化人工湿地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此外,本书归纳和总结了人工湿地建设和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希望对我国目前的人工湿地建设标准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提供参考。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章概述了我国生活垃圾的基本特性及污染状况,结合国外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经验,解读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现状与发展过程进行深刻思考,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第2章基于生活垃圾可回收物质含量高难以资源化、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高难以减量化、渗滤液含量高难以无害化、垃圾热值低难以焚烧等问题,提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与转运处置技术;第3章对现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低的末端处理方式进行分析与总结,基于不同垃圾特性分类提出生活垃圾预处理技术;第4章对生活垃圾焚烧原理、影响因素、焚烧炉类型及处置方法,以及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资源化利用进行了系统分析;第5章阐述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渗滤液处理方法、填埋气的资源化利用现状,并针对填埋场封场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污染成为当今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POPs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影响我国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2004年11月《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简称“POPs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我国政府积极履行公约义务,在首批限定的12种POPs削减与污染防控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尽管如此,我国面临履约及削减POPs的挑战依然巨大。2009年和2011年“POPs公约”受控名单中又分别增列了9种和1种POPs,即α-六氯环己烷、β-六氯环己烷、商用五溴联苯醚和商用八溴联苯醚、十氯酮、六溴联苯、林丹、五氯苯、全氟辛烷磺酸及其盐和全氟辛烷磺酰氟以及硫丹等,并要求在全球范围开展削减与控制。由于我国针对上述POPs的污染现状不清,污染来源和排放特征不明,缺乏环境
《环境学概论》以当前环境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将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近年来环境科学的动态和进展,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全球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以及各类污染问题及其技术控制等相关知识。《环境学概论》共分八章,内容包括:绪论、全球环境问题、生态学基础、大气环境和环境问题、水体环境和环境问题、土壤环境及环境问题、固体废物污染及其综合利用、物理污染及其防治。
有效治理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一招。加快推进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党和政府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实践,从基础理论和政策体系、种植业化肥污染治理、养殖业污染治理三个方面,研究探讨中国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的重点、模式、效应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提出推进中国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有效治理的对策建议。全书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对于人们全面了解我国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书中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前瞻性。 《中
《生态文明视角下地质环境调查战略研究》对我国地质环境调查的社会经济形势、工作进展、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外环境地质科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战略分析,提出地球关键带为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图景,是地质环境研究的新框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区域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地质环境的脆弱性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集成物质流分析与生态足迹方法,建立了区域地质环境压力评价体系与评价模型,定量描述了经济发展对地质环境压力的时间与空间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地质环境形势、需求和挑战,提出了迈向生态文明的地质环境调查战略框架,明确了地质环境调查工作转型方向、战略重点与对策措施。同时,针对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