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1932年至1937年,梁思成及营造学社同仁调查了137个县市的古建筑1823座,详细测绘了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即便是在“七七事变”后艰难困苦的流徙岁月,他也从未放弃。梁先生基于调查写成的《中国建筑史》是由中国人自己书写的本民族建筑史,它既是一部迄今无法取代的中国建筑技术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居住艺术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史。
自1932年4月起,梁思成、林徽因利用8年多的时间,先后赴山西、河北、陕西、山东、四川、浙江、云南等地考察古建筑,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本书作者魏新、白郁,多次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之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书中他们以轻松流畅的笔触,按照不同的考察线路分23个章节依次展开叙述,图文并茂地全面解读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与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的考察笔记展开古今对比,予以全面解读,有助于大众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些国之瑰宝。
这部由本地达人“地头蛇”原创的《南京民国建筑地图》,用图文并茂的便携口袋本的形式,汇集了南京民国建筑的全部精华。全书介绍的南京优秀民国建筑多达630余处,并将分散的民国建筑串连设计成了7条完整的参观路线,首次具备了实用功能。书中将南京民国建筑按街巷沿线门牌号码,一个不漏地有一处讲一处。不仅提供每处建筑的准确地址、背景信息和欣赏看点,还给出了具体寻访路径,细致到告知你最近的地铁站的几号口、如何转弯、相距多少米,且手绘了多幅街巷小地图,便于读者按图索骥。作者还以亲身经验,给出了参观每处建筑的注意事项。书中展示的近300处南京民国建筑的精美实景照片,均由专业摄影家拍摄。其中很多建筑形象是读者前所未见的,皆由本书独家首发,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该书既是一部南京民国建筑资料大全,又是一本人文旅游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公共空间中一直被忽视的类型,在当前城市更新国家大背景下,对修补城市断裂尺度,连接人与城市密切关联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的主旨意在回归人本尺度与日常生活,进一步拓展小微公共空间情感化设计要义,解析其情感内核、本源属性及健康效益。综合运用新技术和多源数据分析老年人行为偏好和感知数据,通过SPSS等统计方法,挖掘小微公共空间与老年人行为感知间的互动特征,揭示“空间-行为-感知”间互动关联机制,提取适老化空间形态要素的关键指标,从而提出科学性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方法。
自1932年4月起,梁思成、林徽因利用8年多的时间,先后赴山西、河北、陕西、山东、四川、浙江、云南等地考察古建筑,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资料和图片。本书作者魏新、白郁,多次重走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之路,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书中他们以轻松流畅的笔触,按照不同的考察线路分23个章节依次展开叙述,图文并茂地全面解读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历史与文化内涵,并与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的考察笔记展开古今对比,予以全面解读,有助于大众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些国之瑰宝。
报告共分为5章。第1章阐述了新型电力系统对数字化的新要求及新型电力系统数字化的内涵,并分别从发电侧、输变电侧、配电侧、用户侧、电力市场和碳市场这5个环节,列举了12个数字技术与电力业务相结合的应用场景。第2章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代表,分析国内外电力系统数字化发展历程,解析重点战略规划和政策,通过文本挖掘、主题识别和主题聚类揭示项目重点布局方向,揭示国内外在能源电力系统数字化的战略部署特点和演变趋势。第3章针对电力系统中应用广泛的传感器、5G、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10大关键数字技术,利用论文和专利数据,从科学计量角度揭示全球和中国上述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现状、特征及趋势。第4章在对国内电力行业和数字化领域lO位知名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综合
本报告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推出的系列智库报告之一,报告围绕电力发展需求,全面梳理了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国内外情况和成果,研判电力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标准化工作建议,并结合具体典型应用案例,展现量子信息技术在电力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电力量子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给出发展建议。旨在向业界展示电力量子信息技术的潜在应用和价值,分析探讨电力量子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为电力量子信息技术成果应用转化和产业培育提供参考。
本书是针对并网风电场和光伏发电站(简称:新能源场站)编写的一本实用的继电保护技术书籍。本书共分八章,第1章介绍了新能源场站一次主接线的基本情况,第2章对新能源场站的继电保护配置要求进行了说明,第3章对涉及的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原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4章对所涉及的继电保护设备的运行维护技术进行了阐述,第5章给出了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原则要求及实际算例,第6章对新能源场站继电保护管理要求和反事故措施进行了详述,第7章列举了有代表性的新能源场站继电保护动作分析典型案例,第8章对以新能源为主要特征之一的新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新技术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太阳能光热发电是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性电源,集发电与储能为一身,具备连续发电能力,调峰能力好,发展前景广阔。本书围绕太阳能光热发电站结构设计进行了全面总结,系统介绍了吸热塔结构风洞试验及抗风设计、吸热塔结构振动台试验及抗震设计方法研究、集热场桩柱一体式基础工作性状和设计方法、塔式电站集热场定日镜风洞试验及设计方法研究、槽式电站集热场反射镜风洞试验及设计方法研究、高温储热罐基础的材料、布置及耦合应力场分析、工程应用等内容。本书可供国内外光热工程设计、咨询及审查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从事特种结构研究的高校师生阅读。
本书结合DL/T448-2016《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国家电网公司电能量关口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公司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管理办法》《国家电网公司计量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为进一步推进电能计量专业建设,深入推进公司计量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兴业务发展,着力打造市场核心竞争力和新的效益增长点,推动市场化运营机制构建,以数字化驱动营销精益化管理,提高对营销运营的感知、分析和管控能力。本书立足于电能计量设备“装检校采合一”业务建设实际,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共包括九个章节,分别为概述、“装检校采合一”与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建设、电能计量设备基础知识、电能计量设备的装接、电能计量设备的检定、电能计量设备的校验、电能计量设备的采集、“装检校采合一”典型案例和“装检校采合一”的实施,
《新型电气化研究》由辛保安主编
本书是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在总结多年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管理和研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该公司一批长期从事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分析、研究工作的技术专家对电力系统惯量技术进行的提炼和总结,从而形成了一本对新能源电力系统惯量分析具有较高指导作用的技术专著,它对我国新能源电力系统惯量分析技术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共7章,主要内容包括同步发电机组数学模型、同步发电机的正常运行、同步发电机组频率响应仿真分析、异步电动机及其他负荷惯量、虚拟惯量、电力系统惯量评估、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频率响应仿真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新能源电力系统惯量、频率控制、研究、分析、培训及管理工作的相关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校电力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同时还能满足社会各界对新能源电力系统惯量技术感兴趣的非电力专业人
为贯彻落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简称国网安徽电力)关于电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深化巩固基建“六精四化”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提升电网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国网安徽电力组织编制了《电网工程建设技术应知应会》。本书包括总论、变电工程篇、线路工程篇和工程案例篇共4篇,其中第1篇~第3篇为技术知识部分,包括概述、文件依据、变电一次、二次系统、变电土建、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共7章;第4篇为典型案例部分,包括综合规划案例、变电一次案例、二次系统案例、变电土建案例、架空线路案例、电缆线路案例共6章。同时本书还附有名词释义、通用设计方案组合和常见问题清单3个附录供大家参考使用。本书可供从事电网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事工程设计的技术人员学习使用。
本书系统介绍了电测计量与检测技术。书中大量的应用实例内容翔实,具有可操作性,将有助于提高从事电力系统计量人员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更好地服务电力系统的电测计量与检测试验工作。 根据供电企业、发电企业生产岗位工作需要和检修试验规程规范要求,特编写了本套教材。本书共分七章,分别为电路分析基础、电测量指示仪表、数字多用表、绝缘电阻表(兆欧表)、电子式绝缘电阻表接地电阻表、交流电能表等内容。为便于自学、培训和考核,各章均附有习题及参考答案。 本书适合从事电力系统电测计量人员、电力工程技术人员、电厂管理人员、设备维护人员及检测仪器(装置)研发人员使用,可为供电企业和发电企业专业人员提供操作性强的电测基础知识技能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
本书结合DL/T 572—2021《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DL/T 573—2021《电力变压器检修导则》、DL/T 574—2020《变压器分接开关运行维护导则》等制度文件,为进一步推进变压器专业建设,提升现场检修人员技能水平,本书将现场出现的缺陷和检修工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展现,帮助现场工作人员快速定位缺陷,提高变电检修效率。 本书立足于变压器检修技能业务实际,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共包括八章,分别为概论,铁心结构及缺陷分析,绕组结构及缺陷分析,绝缘结构及缺陷分析,套管结构及缺陷分析,变压器分接开关结构及缺陷分析,油箱、油枕结构及典型缺陷分析和变压器非电量缺陷分析。各章节对变压器各个组成模块进行分析介绍。本书可作为从事检修工作的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本书根据作者多年来对火电机组金属重要部件寿命评估和安全行评定的研究与实践,简要叙述了金属蠕变、疲劳、断裂力学基本理论,提供了火电机组常用钢的蠕变、疲劳和断裂力学性能,介绍了火电机组高温部件的蠕变寿命评估,汽轮机高中压转子、锅筒的低周疲劳寿命评估和含缺陷部件的断裂力学评定方法,提供了一些部件寿命评估和缺陷安全性评定的案例,以期为火电机组重要部件的寿命评估提供借鉴,为火电机组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技术支持。 本书可供从事火电机组金属材料研究、金属监督、火电厂设备运行安全管理的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火电机组设计、制造者以及高等院校金属材料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记录了2022年9月至2023年6月改造工程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华东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项目团队的心血与汗水。在工程技术层面,本书深入剖析了进度管理、工序配合、安全管控、质量提升等多个维度的实践与创新。每一个环节的优化与改进,都是对“精益求精”精神的优选诠释。在管理创新方面,更是展现出了华东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卓越的组织能力与应变能力,通过科学的项目组织、严谨的前期勘察、精细的施工图设计、严格的试验验证以及高效的施工过程管理,确保了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与圆满完成。
近年来,我国建设了诸多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高压直流换流站内部的多类型装备对实际工程的影响重大,本书在对世界少有高压多端混合直流输电工程——乌东德电站送电广东广西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简称“昆柳龙直流工程”)总结的基础上,以高压直流输电装备与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阐述高压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的系统构成、设备的原理与选型设计方法、设备运行与维护方法。主要设备包括柔性直流换流阀、换流变压器、启动电阻、换流站直流场开关、换流站直流测量装置、换流阀冷却系统、控制保护系统,以及换流站其他电气设备。 本书可作为从事柔性直流输电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工程调试、运行维护和检修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人员培训的教材,还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实用、适合、实际”为编写原则,精选近几年现场真实发生的变电运行、检修专业中典型事故及异常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并详细介绍了故障原因、处理方法和改进措施。全书根据设备类型分为十七章,涵盖了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母线、线路、交直流系统、二次回路等设备的事故及异常案例,同时涉及变电设备验收,变电设备维护及切换试验等系统性的学习指导。每一章均分为三节:第一节为概述,第二节为实例分析,第三节为训练。 本书立足实际、分析透彻、结构清晰,力求让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故障的本质,提升处理变电设备故障的能力。全书侧重实战操作,并充分考虑到现场设备的发展以及电网生产方式的变化,确保内容同步及适度超前。本书适合变电运维、变电检修、调度监控等相关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电气专业师生的学习
本书详细介绍了35kV架空线路带电作业的基本理论、作业方法、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实际操作步骤,并辅以丰富的典型案例分析,力求使读者能够系统掌握35kV带电作业的核心知识和技术要点。书中还特别关注了作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为作业人员提供了实用的参考和借鉴。 全书共分6章,第1章讲述了35kV带电作业在我国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历程,第2章介绍了带电作业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要点,第3章则重点介绍了所需的劳动防护装备与工器具,第4章详细说明了作业的具体步骤,第5章列举了典型的带电作业案例,第6章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本书旨在为从事35kV架空线路带电作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系统的作业指导,帮助带电作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35kV架空线路带电作业的技术和方法。
本报告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推出的系列智库报告之一,报告聚焦新型储能的发展历史,阐述了储能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实践,列举了众多新型储能应用实例,指出了目前新型储能技术面对的风险挑战以及技术瓶颈,指出未来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路径,论述了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安全防护、标准体系建设、以及演进形态等,总结相关技术现状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对新型储能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及推广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