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版的基础上,精选农药品种274个(收集至2021年3月),其中杀虫剂219个、杀螨剂32个、杀软体动物剂3个、拒食剂3个、鸟类驱避剂3个、杀鼠剂12个,其他2个,系统介绍了各农药品种的创制经纬、产品简介(包括名称、理化性质、毒性、制剂、作用机理等)、应用(包括适宜作物与安全性、防除对象、应用技术、使用方法等)、专利与登记概况(包括专利名称、专利号、申请日期及其在世界其他国家申请的相关专利、工艺专利、登记情况等)、合成方法(包括基本原料的合成方法、合成实例)、参考文献等。另外,本书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相关重要昆虫知识,供读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时参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中每个农药品种均给出了美国化学文摘主题索引或化学物质名称供检索,书后附有完善的主题词索引,供读者进一步检索。 本书具有实用性强、信息量
本书是 智慧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各专项研究成果的综合集成,在 系统分析中国智慧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主要挑战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对国内外农业大数据智能与信息服务、智慧种植业、智慧养殖业、农产品智慧供应链、农业资源环境监测、智慧农业产业 6 个领域的建设与发展 进行了 梳 理与深入研究,提出了 2035 年、 2050 年我国智慧农业发展战略。
《动物营养学原理》共有13章,全面覆盖了动物营养学的经典和前沿概念。本书首先概述了动物营养学的生理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继而详述了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化学特性,随后系统地介绍了动物体内营养素的消化、吸收、转运和代谢以及能量代谢。在整合营养学的理论和动物饲养实践的基础上,本书对动物维持和生产的营养需要量及动物的采食调控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本书对维持动物生存、促进动物生长、改善动物生产蛋白质的饲料转化效率以及为替代饲用抗生素而使用饲料添加剂进行了归纳总结。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为15种主要大田作物,下篇为42种园艺作物。共收录重要病虫草害900余种。 对每种重要病虫草害发生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详细介绍了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化学防治方法,包括药剂种类和 剂量。图片清晰准确、叙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方便实用。
《中国柑橘品种》第二版在原来的基础上,保持中英文介绍的风格,内容上增加了2006年以后我国审(认)定或获植物新品种权的柑橘新品种。同时,为反映产业的实际情况,将近年从境外引进推广的品种也做了介绍。为保证录入此书品种的新颖性、真实性和实践性,在遴选时考虑了下列标准:对于自主选育的品种,品种来历清楚,具有新颖性或特色,经过省、自治区、直辖市审(认)定或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且有应用价值或已有一定栽培面积;对于引进的品种,除来历比较清楚外,要求有比较大的栽培范围和面积,如沃柑和伦晚脐橙等。基于以上考虑,本次修编共增加了55个品种,其中主要是杂柑类和脐橙品种。 如果说上一版展现的是我国当时柑橘栽培品种基本样貌的话,这次增加的这些品种则代表了我国柑橘品种的研发水平。上一版我国自主选育的品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第一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综合类一,收录7种古代农书。
本书在一版的基础上,精选农药品种261个(收集至2021年3月),其中杀菌剂214个、植物活化剂10个、杀细菌剂23个、杀线虫剂14个,系统介绍了新药创制经纬、产品简介(包括名称、理化性质、毒性、制剂、作用机理)、应用(包括适宜作物与安全性、防除对象、应用技术、使用方法)、专利与登记概况(包括专利名称、专利号、申请日期及其在世界其他国家申请的相关专利、工艺专利、登记情况等)、合成方法(包括基本原料的合成方法、合成实例)、参考文献等。另外,本书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相关重要病害知识,供读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时参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中每个农药品种均给出了美国化学文摘主题索引或化学物质名称供检索,书后还附有 不常用杀菌剂 重要病害拉丁汉名称对照表 等附录以及杀菌剂中英文通用名索引,供读者进一步检索。 本书具有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第一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综合类七及时令占候类,收录10种古代农书。
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将有宋以来与耕图、织图有关的诗歌收录于《耕织图诗校注》一书,对组诗中的方言、俚语以及农业专词进行校注,并附有其对每一组诗的题解以及组诗有关的序跋等资料,且收录了历代零散的耕织图诗,对于学界甚至一般读者赏析耕织图诗大有裨益。此外,该书在对诗歌进行文字整理与校注之外,还提供了与组诗相关的耕织图彩图百余幅、黑白图贰佰余幅,有利于更全面、直观、系统地研究和理解耕织图及耕织文化。
《中国古农书集粹》以《中国农业古籍目录》为基础,从先秦至清代的2000多部农业典籍中,第一次系统地精选152种结集影印出版,每种均附有提要,填补了目前中国农业文 献集成方面的空白。这些农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精华,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资料。内容涉及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在类别上有综合类、时令占候类、农具 类、土壤耕作类、大田作物类、园艺作物类、竹木茶类、植物保护类、畜牧兽医类等等。本书为蚕桑养蜂类、水产类及食品与加工类 ,收录18种古代农书。
《中国农业通史》(以下简称《通史》)的编辑出版是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博物馆共同主持的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从1995年12月开始启动,经数十位农史专家编写,《通史》各卷先后出版。《通史》的出版,为传扬农耕文明,服务 三农 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业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二十余年来,中国农业历史研究取得许多新的成果,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乡村振兴实践极大拓宽了 三农 理论视野和发展需求,对《通史》做进一步完善修订日显迫切,在此背景下,编委会组织编辑了《通史》(第二版)。 《通史》(第二版)编辑工作在农业农村部领导下进行,部领导同志出任编委会领导;根据人员变化情况,更新了编辑委员会组成。全书坚持以时代为经,以史事为纬,经直纬平,突出了每个阶段农业发展的重点、特征和演变规律,真实、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市场对养殖产品需求的日趋旺盛,同时,养殖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饲料粮和优质饲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部分饲料原料缺口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资源短缺仍是新时期制约饲料业发展的瓶颈。原因:一是国内蛋白质饲料原料严重匮乏,蛋白质饲料原料主要依靠进口。比如,鱼粉一直依靠进口,目前进口量约占消耗量的70%;饲用大豆明显不足,每年用于豆粕生产的大豆近70%需要进口;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合成氨基酸,50%以上需要进口;二是玉米质量和种植区域对饲料生产有较大的影响。本书重点介绍了大宗非粮型蛋白质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内容包括: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植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水生植物类(藻类及其加工产品)的高效利用、微生物蛋白质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糟渣
为进一步加强数据成果转化应用,2022-2023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导组,对2015-2020年土壤基础五项数据进行了审核。该工作历时2年,共审核数据1000多万项,形成了区域、省级、市级、县级四级数据成果(部分地区沿用了2015-2020年行政区划),汇总形成《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基础养分数据集(2015-2020)》。该数据集凝聚了全国各级土肥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反映了我国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对于肥料配方优化更新、科学施肥技术推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近年来,饲料霉菌毒素污染在普遍性和严重程度方面均呈上升趋势。*气候频繁出现导致霉菌在田间发生概率增加,霉菌毒素污染加重;农户种植业规模较小缺乏快速干燥和妥善储存的条件;霉菌毒素含量更高的原料如(DDGS等加工副产物)在饲料中使用更为普遍。霉菌毒素污染不仅引起动物免疫抑制、肝脏病变、肾脏病变、腺胃肌胃炎、肠毒综合症、繁殖障碍等疾病,而且可能残留在肉、蛋、奶和内脏等可食部位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霉菌生长繁殖与产毒规律,霉菌毒素污染途径,霉菌毒素中毒症的发病机理和典型症状,饲料霉菌毒素的传统脱毒技术,饲料霉菌毒素生物降解技术,饲料霉菌毒素的检测方法,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的风险评估等部分,是对长期以来霉菌毒素研究领域已有知识的归纳整理,对近年来霉菌毒素污染控制技术的系统梳理,对霉菌
本书是根据国内外的资料结合笔者多年来的专业实践编写而成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兽医病理剖检的意义、剖检记录的编写、各种动物的剖检技术、病理材料的采取与寄送、大体标本与病理切片制作技术、动物疾病的诊断要点及主要器官形态大小参考值等。本书附线条图46幅、彩图537幅。 本书所述操作方法翔实、文字精练、图文并茂,不仅可作为兽医及兽医食品卫生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兽医与比较医学科技工作者参考。
本书共分为22章,内括绪论、细胞的形态结构与细胞分裂、上皮组织、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和骨组织、血液与淋巴、肌组织、神经组织、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管、消化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雌性生殖系统、雄性生殖系统、被皮系统、感觉器官、禽类的主要组织结构特征、畜禽早期胚胎发育;涉及牛、马、猪、羊、犬、猫、兔、鸡、鸭、鸽、鹅11种动物;采用了HE、镀银、美蓝、硫堇、卡红、荧光染色等多种技术。作者40余年的积累,收集了数十万张图片,终从中出来光镜和电镜图片1643幅。本书不仅图片影像清晰、色彩靓丽、设计精美,每一章的开始还有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及其组织学结构概述以及动物种间差异的精炼文字描述,全面系统地涵盖了动物细胞、基本组织、器官组织与胚胎发育的形态结构。它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广
.
本书是作者研究团队30多年研究工作的积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微观研究到宏观研究,采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土壤科学的方法,以总结黄绵土研究的主要成果为目的,以论述黄绵土生态过程为主线,系统阐述了黄绵土的形成过程,黄绵土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变化特征和规律,黄绵土退化的进程等。并对黄绵土的改良和合理利用提出了有效实际的指导。力求使读者对黄绵土生态过程有全面的了解,以此推动全社会对黄绵土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确保在中国未来食物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小麦种植已有5000多年历史,是世界小麦次生起源中心,种植资源类型丰富,摸清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数量、类型特点、区域分布,可为科学研究与利用小麦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山东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和丰富资源区,本书是 山东小麦图鉴系列 中的一卷,主要介绍与展示山东省收集与整理的在山东小麦生产上曾有过影响或有一定种植面积的小麦育成品种或资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每一品种的名称、来源、审定情况、生物学习性、品质特性、已测分子标记结果。该书的出版对山东小麦品种资源收集与整理、鉴定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为科学保存和利用这些品种资源提供的借鉴和参考。
中国、日本、韩国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开展较早而且成果较为丰硕的国家,3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占据世界总数的一半。2013年成立的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旨在加强三国之间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理论成果交流和实践经验分享,推动该区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健康发展。本书系统介绍了2013 2023年期间所举行的大会和工作会的主要内容,可以较好反映这几年来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实践探索的概貌。
本书以粮食和油料、果品、蔬菜、畜产品、水产品、蜂产品、茶叶、薯类和特色农产品为对象,以其多维品质属性为检测与分级指标,详细论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光谱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化学计量学方法等同农产品检测与分级技术交叉融合产生的智能感知效果、技术原理和应用场景,以及国内外*新发展现状。本书体现了我国智慧农业装备领域农产品智能检测与分级技术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凝聚了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研究成果,聚焦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体现了其前沿性和实用性。本书可供农产品检测与分级、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产品物流监管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和从业者参考和使用。
本书以 第一次全国中药材病害普查 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的40余种常用大宗药用植物为对象,系统介绍了其分类地位及分布,详细描述不同药用植物常见病害种类(总计约200种)及发生为害情况。用实地拍摄的发病图片展示了发病症状和特点、用专业详实的测量数据和镜检图片系统介绍了每种病害的病原物,同时针对不同病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本书内容系统、图文并茂,为药用植物病害的识别及科学防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