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为《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是公认的世界茶叶发源地,如今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深受大家的喜爱。茶在发展进程中又形成了博大精深、雅俗共赏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束奇葩。 全书共分13章,内容涵盖:茶的源流,茶文化寻 根 ,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当代茶文化的复兴,茶文化与民生、哲学、经济、旅游、文学艺术、民风、风俗、养生的联系,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等,共计约50余万字,彩图近1000幅。 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所附的图片都是与茶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茶艺、茶俗等照片,既具有研究价值,又可弥补文字描述的不足,相得益彰。
本书在版的基础上,精选农药品种274个(收集至2021年3月),其中杀虫剂219个、杀螨剂32个、杀软体动物剂3个、拒食剂3个、鸟类驱避剂3个、杀鼠剂12个,其他2个,系统介绍了各农药品种的创制经纬、产品简介(包括名称、理化性质、毒性、制剂、作用机理等)、应用(包括适宜作物与安全性、防除对象、应用技术、使用方法等)、专利与登记概况(包括专利名称、专利号、申请日期及其在世界其他国家申请的相关专利、工艺专利、登记情况等)、合成方法(包括基本原料的合成方法、合成实例)、参考文献等。另外,本书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相关重要昆虫知识,供读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时参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中每个农药品种均给出了美国化学文摘主题索引或化学物质名称供检索,书后附有完善的主题词索引,供读者进一步检索。 本书具有实用性强、信息量
本书通过3000余幅照片,展现了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在田间常见作物上的药害症状,图文结合,直观实用。可为农药经销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规模农业生产人员阅读使用。 除草剂是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的一类化学药品。但是,往往在生产中存在除草剂的错用和误用,造成的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后期又不能对药害症状进行正确的识别,既错过了补救的机会,也容易产生各种经济纠纷。因此,作为农药经销人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规模农业生产人员,掌握一定的除草剂作用机理和药害识别,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王恒亮是河南农科院杂草化学防除方面的专家。本书他联合沈阳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广西大学等十几所大学和研究院所,用了近5年时间,共同开展除草剂安全使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共拍摄的10万多张照片,书中挑选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为15种主要大田作物,下篇为42种园艺作物。共收录重要病虫草害900余种。 对每种重要病虫草害发生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详细介绍了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化学防治方法,包括药剂种类和 剂量。图片清晰准确、叙述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方便实用。
本书全面归纳并详细描述了当前土壤氮循环研究过程中使用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全书完整地介绍了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原理、具体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并提供了相关研究方法与技术涉及的应用实例和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客观地指出了这些方法与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本书在一版的基础上,精选农药品种261个(收集至2021年3月),其中杀菌剂214个、植物活化剂10个、杀细菌剂23个、杀线虫剂14个,系统介绍了新药创制经纬、产品简介(包括名称、理化性质、毒性、制剂、作用机理)、应用(包括适宜作物与安全性、防除对象、应用技术、使用方法)、专利与登记概况(包括专利名称、专利号、申请日期及其在世界其他国家申请的相关专利、工艺专利、登记情况等)、合成方法(包括基本原料的合成方法、合成实例)、参考文献等。另外,本书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相关重要病害知识,供读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时参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中每个农药品种均给出了美国化学文摘主题索引或化学物质名称供检索,书后还附有 不常用杀菌剂 重要病害拉丁汉名称对照表 等附录以及杀菌剂中英文通用名索引,供读者进一步检索。 本书具有
《中国农业通史》(以下简称《通史》)的编辑出版是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和中国农业博物馆共同主持的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从1995年12月开始启动,经数十位农史专家编写,《通史》各卷先后出版。《通史》的出版,为传扬农耕文明,服务 三农 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业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二十余年来,中国农业历史研究取得许多新的成果,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乡村振兴实践极大拓宽了 三农 理论视野和发展需求,对《通史》做进一步完善修订日显迫切,在此背景下,编委会组织编辑了《通史》(第二版)。 《通史》(第二版)编辑工作在农业农村部领导下进行,部领导同志出任编委会领导;根据人员变化情况,更新了编辑委员会组成。全书坚持以时代为经,以史事为纬,经直纬平,突出了每个阶段农业发展的重点、特征和演变规律,真实、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市场对养殖产品需求的日趋旺盛,同时,养殖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饲料粮和优质饲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部分饲料原料缺口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资源短缺仍是新时期制约饲料业发展的瓶颈。原因:一是国内蛋白质饲料原料严重匮乏,蛋白质饲料原料主要依靠进口。比如,鱼粉一直依靠进口,目前进口量约占消耗量的70%;饲用大豆明显不足,每年用于豆粕生产的大豆近70%需要进口;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合成氨基酸,50%以上需要进口;二是玉米质量和种植区域对饲料生产有较大的影响。本书重点介绍了大宗非粮型蛋白质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内容包括:动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植物性蛋白质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水生植物类(藻类及其加工产品)的高效利用、微生物蛋白质饲料资源的高效利用、糟渣
近年来,饲料霉菌毒素污染在普遍性和严重程度方面均呈上升趋势。*气候频繁出现导致霉菌在田间发生概率增加,霉菌毒素污染加重;农户种植业规模较小缺乏快速干燥和妥善储存的条件;霉菌毒素含量更高的原料如(DDGS等加工副产物)在饲料中使用更为普遍。霉菌毒素污染不仅引起动物免疫抑制、肝脏病变、肾脏病变、腺胃肌胃炎、肠毒综合症、繁殖障碍等疾病,而且可能残留在肉、蛋、奶和内脏等可食部位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霉菌生长繁殖与产毒规律,霉菌毒素污染途径,霉菌毒素中毒症的发病机理和典型症状,饲料霉菌毒素的传统脱毒技术,饲料霉菌毒素生物降解技术,饲料霉菌毒素的检测方法,饲料霉菌毒素污染的风险评估等部分,是对长期以来霉菌毒素研究领域已有知识的归纳整理,对近年来霉菌毒素污染控制技术的系统梳理,对霉菌
本书共分为22章,内括绪论、细胞的形态结构与细胞分裂、上皮组织、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和骨组织、血液与淋巴、肌组织、神经组织、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管、消化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雌性生殖系统、雄性生殖系统、被皮系统、感觉器官、禽类的主要组织结构特征、畜禽早期胚胎发育;涉及牛、马、猪、羊、犬、猫、兔、鸡、鸭、鸽、鹅11种动物;采用了HE、镀银、美蓝、硫堇、卡红、荧光染色等多种技术。作者40余年的积累,收集了数十万张图片,终从中出来光镜和电镜图片1643幅。本书不仅图片影像清晰、色彩靓丽、设计精美,每一章的开始还有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发生及其组织学结构概述以及动物种间差异的精炼文字描述,全面系统地涵盖了动物细胞、基本组织、器官组织与胚胎发育的形态结构。它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广
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我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作物需水量是确定作物灌溉制度以及地区灌溉用水量的基础,是流域规划、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农作物种植区划与布局等项工作的重要资料。本书是近20位专家学者长期定位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和凝练,系统探索了中国北方主要作物需水量与耗水管理。全书共分12章,包括绪论、作物耗水测定方法与对比分析、中国北方主要作物的耗水规律、作物耗水计算方法与应用、作物耗水点面尺度转换方法与应用、作物耗水对变化环境的响应、不同水资源利用目标的作物需水指标设计、中国北方主要农作物数字化需水量图、中国北方主要作物需水信息查询系统、作物水分动态响应模型与有限水高效灌溉模式、变化环境下的作物ET管理对策、基于作物生命需水信息的高效用水技术等内容。图表内容丰富,基
蔡津生、卢国宝编写的《中国食药用菌工程学》从工程角度进行编撰,符合当前食药用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 《中国食药用菌工程学》以较大篇幅介绍了食药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装备和高新技术在食药用菌中的运用,尤其是在精、深加工方面的应用,对提高我国食药用茵生产和加工技术装备的水平、启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提高高精、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和食药用菌生产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 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态 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 的人开始关注身边的野生动 物,加入到观鸟、识鸟、拍 摄鸟的人群中。本书全部采 用专业野生动物摄影师拍摄 的鸟类生态照片,并附简要 形态和生态习性说明,在城 市公园观察鸟类时,可通过 鸟类典型形态快速查询到该 鸟种。书中所提供鸟类中文 名的生僻字读音和鸟类常用 特征术语、测量参数和居留 类型,便于读者了解鸟类相 关知识。希望本书能帮助市 民百姓走进城市公园,走进 自然,认识身边的鸟类,促 进人与自然、人与野生动物 和谐共生。
土壤是农业之本,维持地力一直是保证农业收成的关键。《可持续农业土壤管理》一书的作者是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本实验室长期从事服务可持续农业的土壤科学研究,并根据实验室多年对服务农业的认识和总结写成此书。《可持续农业土壤管理》结合国内外相关的土壤管理实践,凝练出我国典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的可持续土壤管理模式,并分析其理论基础,以期为推广相关研究工作、服务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 的回答。
《你问我答:鸡腿菇生产技术问答》共分两章,章对鸡腿菇的生物概念和市场概念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解答。在第二章栽培中,相对详细地将作者多年来接受咨询的问题进行了划分和归类,如基本问题、菌种问题、发菌管理、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共有三百多个问题。 本书适合一线生产者作为床头书或口袋书使用,亦可作为科研、教学工作者的参考书。
《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研究》从理论内涵、方法原理、政策实践3个层面系统地阐述了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机制。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遵循市场逻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框架;提出外部效应“双边界”补偿标准定价思路,融合多学科方法评估生态产品供给补偿标准;建立以外部性内部化为导向的生态补偿创新机制,探索回答农业绿色生产行为“为什么补”、“补什么”及“怎么补”等关键问题。《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研究》为完善农业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基础理论和评价方法探明了路径,为提高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效能提供了定量框架,从而有效指导和推进我国不同地区农业产业领域的生态补偿政策实践。
全书共分3部分。第1部分,综合报告,是该书的"核心"内容,集中展现了项目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第2部分,专题研究,选取了项目研究过程中在《土壤学报》、《生态学报》、《农学学报》等刊物发表的有代表性论文12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项目研究的"深度"和"宽度",既有理论性、学术性,更有实践性、区域性,有现实参考价值;第3部分,附录,包括项目研究过程中编印的《研究简报》(总第1~6期)和项目验收、成果鉴定的专家意见,从中可以看到项目研究过程的"艰巨性"和研究成果的"创新性"。
本书借中国钾盐钾肥行业发展70年的契机,以事实为依据,以发展为主线,用重大事件和重大工程串起行业70年发展历程。记录了70年时间里,中国钾盐钾肥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涉及行业重大事件、标志性人物。全书共7篇:开篇语;戈壁找钾、沧海寻路;资源接续、开天辟地;攻坚克难、凤凰涅槃;不辱使命、拓路前行;蓄势动能、扬帆远航;构筑格局、盛启未来。对于行业管理人员了解历史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书适合钾盐和钾肥行业企业管理人员,相关行业、政府部门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中国土壤肥 力演变(第2版)》系统论述了中国不同生态气候带 的42个典型农田土壤,在长期不同施肥耕作下的土壤 肥力演变特征。包括黑土、蝼土、黑垆土、褐土、潮 土、灰漠土、灌漠土、红壤、紫色土、水稻土等在种 植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和不同轮作方式下,近30 年来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的演变规律,土壤pH值 和容重的变化规律,氮磷钾养分的循环与平衡,作物 产量的变化与施肥响应,以及基于长期土壤肥力演变 的培肥技术模式等,对阐明施肥耕作对土壤肥力特性 的作用、建立不同区域合理的培肥技术模式、促进我 国土壤肥力改善和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确保国家粮 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出版之际,恰恰是国际土壤年, 健康土壤 带来健康的生活 。本书是对国际土壤年的一份献礼 。由此再次显示,中国农田土壤长期试验及土壤肥力
本手册按照 权威、全面、新颖、实用 为宗旨,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其他农药五大部分,全面系统收录了1600余个农药品种,详细介绍了每个农药品种的中、英文通用名称、其他名称、化学结构式(包括分子式、分子量和CAS登录号)、理化性质、毒性、应用、合成方法、主要生产商等内容。为便于读者查询,书后附有农药品种的化学结构分类,农药剂型代码以及中英文农药通用名称索引。本书可供从事有关农药生产、开发、科研、应用及相关领域科研、生产加工、商贸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