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编纂规范是年鉴的基本质量标准,也是确保年鉴质量的 基本要求。本书根据出版编辑业务、编辑技术与有关规范、标准方面的规定,参考年鉴专家的有关理论著述和年鉴实务操作撰写,内容包括年鉴基本知识、编纂工作流程、年鉴内容编写、编纂技术与规范,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年鉴编纂常见问题,并附年鉴编纂相关规定。本书作为年鉴编纂工具书,编排层级清晰,查找便捷,文字简练,操作性强,实用性好,一册在手,可有效解决年鉴编纂的各种难题。
本书典型案例以林业和草原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主要涉及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种子法、森林法实施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退耕还林条例等15部法律、条例,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林业和草原行政案件类型规定》进行体例编排,充分体现了林业和草原行政执法职能的融合。典型案例内容以行政处罚案例为主,个别案例涉及行政强制、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本书以问题为导向,紧紧围绕林草行政执法中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精心选取实际发生且已由地方林草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办结的130多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评析。案例尊重并真实反映了行政执法实际,紧扣林业和草原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
柑橘栽培,已由过去的追求高产转变为追求品质,疏果、整枝、修剪、施肥等技术也发生了相应的 改变。本书以培育优质柑橘为出发点,围绕日本柑橘栽培过程中从收获后到发芽、从发芽到开花结果、 果实膨大期、从收获到贮藏、改植和更新、主要病虫害防治6 个重要阶段来展开,内容系统、翔实,图 文结合,通俗易懂。本书介绍的日本柑橘栽培技术,对于我国广大柑橘种植专业户、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人员都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也可供农林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因子当文明发展到工业化时代,科技快速迭代,人类生活更为便利,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逐渐去 自然 化。同时,人体感觉敏锐度却渐渐钝化,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变弱,心血管病变、代谢性病变、恶性肿瘤、精神及心理障碍、肥胖及并发症等慢性病逐渐增多且呈现患者年轻化趋势:环境污染、资源匮乏、气候异常等生态危机依然严峻;老龄人口快速增加、社会抚养能力不足等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尝试在依托自然、尊重和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展开产业创新。在此背景下,倡导绿色、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以优质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维护、改善和促进大众健康,预防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为目的的森林康养,已
油茶因其种子可榨油(茶油)供食用,故名。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食用油;也可作为润滑油、防锈油用于工业。 《油茶实用栽培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关于油茶种植业的各项科技,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栽培技术,内容全面专业,从物种与良种、病虫害防控技术等都有介绍,可供油茶种植农户、林业站基层生产人员等参考,有利于我国油茶产业的科学发展。
《野外科学考察安全手册》详细介绍了开展野外科学考察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野外工作计划和准备、野外工作基本装备、出行安全、野营及露营安全、饮水及食物安全、动物伤害和自然险情防范、野外常见伤病和外伤应急救护、野外遇险求生与救援、法律法规及民族风俗等基本知识。 《野外科学考察安全手册》内容虽以科学考察工作为题材,但涉及野外工作、探险、研学等人员均可参考,是一本使用群体十分广泛的野外安全技能专著。
本书系统介绍了木质纤维素的碱性纯化理论与技术,综述了高纯度纤维素(高纤维素含量的溶解浆)制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阐述了纤维素的碱性精炼新技术及其强化途径和策略,研究了纤维素的冷碱纯化机制和控制因素,并耦合化学处理、机械处理、生物处理及微波处理等建立新型的纤维素碱性纯化策略。本书共分为6章,包括综述、纤维素纤维的冷碱抽提纯化机制和历程研究、耦合化学处理的冷碱抽提纯化技术、耦合机械处理的冷碱抽提纯化技术、耦合纤维素酶处理的冷碱抽提纯化技术、耦合微波辐射处理的碱抽提纯化技术。
赵晓云、赖家明主编的《森林计测》分为林地测 量技术及应用、森林调查技术及应用两个单元,具体 内容涉及:测量基础认知、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 离测量、罗盘仪测量、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地形图测 绘及应用、林分结构测定、单木材积测定、林分蓄积 量调查、森林抽样调查、树木生长量测定、林分生长 量测定、林分出材量调查、森林立地调查与质量评价 。
本书根植于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多年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实践,收录了井冈山几条植物学野外实习路线的常见裸子植物5科9属10种,被子植物101科253属394种,每个物种都描述了鉴别特征、分布和用途,并配以彩色图片,供在井冈山开展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师生使用。
广东从化陈禾洞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境内,于□007年1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保护区位于九连山脉的南端,属低山山地类型,海拔800m以上的山峰有30多座,与南部的南昆山共同组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东北屏障,并成为广东 四大物种分布中心 之一,这些地区往往水热同季且降水量特别巨大,常常孕育有较多的特有物种,而且森林植被的正向演替进程一般较迅速。保护区通过□0多年的保护,植被类型的正向演替效应显著。本书在实地调查并参考前人资料基础上整理而成,对保护区内所有维管束植物(包括区系成分、资源植物、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外来入侵植物等),以及所有植被类型(包括种类组成、区系成分、外貌与结构特征、分布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本书系统梳理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变迁,从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内部着手进行响应研究,然后从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外部着眼进行评价研究,按照由内及外的思路,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进行论证,对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展开深入分析,总结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利弊,为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乃至全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本书以前来湿地公园游 憩的访客为主要读者对象, 选择阿哈湖湿地相对常见和 容易观察的60种鸟类,介绍 其识别特征、生态习性等基 础信息,作为这本观鸟指南 的主要内容。此外,本书介 绍了鸟类的基本身体构造、 分类及辨认特点、观鸟适宜 的时间地点、装备、注意事 项、如何快速识别鸟种等观 鸟知识,为读者提供观鸟指 南,还说明了在阿哈湖湿地 的不同区域可观察到的鸟类 。在本书附录中,还提供了 一份按这现代分类学分类方 法方式整理的鸟类名录。
罗干生长在美国西部,生活在东部,对北美和欧洲的栎类树种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在本书中,罗干旁征博引,汇聚树木学、林学、考古学、人类学、古希腊神话、工程建筑及海军发展史等多个学科的历史文献和浩繁资料,以鲜明清晰的准确性和热情洋溢的细节描述,追溯人类文明形成的道路。人类从高山到平原,逐橡而居,反之,橡树也塑造人类成形。人类文明,从其发端之初就与橡树的演化纠缠在一起。人科动物在学会利用橡树后,才开始进化为人类。从科学、实践到哲学和精神各个层面,罗干都使读者对人属(Humo)和栎属(Quercus)之间的联系感到惊异。 本书是如此的引人入胜,当你读完,你一定会确信,我们是从森林中走出来的。达尔文说,我们的远古祖先从树上爬下来,开始在地面上直立行走。罗干写道,我们的近期祖先为了满足各种生存需求,学会
本书以培育优质无花果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日本无花果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栽培管理技术,并对改善其作业栽培的十大要点进行了说明,还就病虫害、鸟兽害、生理障碍的防治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另外,对于经过试验探讨的新树形、新栽培技术也进行了整理,希望能成为推动无花果栽培更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本书介绍的日本无花果栽培技术,内容系统、翔实,图文配合,通俗易懂,对于我国广大无花果种植专业户、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都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也可供农林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基于茶山植物群落调查,茶树的植物特征和生态条件考察,通过对中华木兰、五桠果、不同类型古茶树(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不同地区普洱茶树(临沧市永德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易武镇、普洱市国家优良品种云抗10号)、普洱市思茅区同一茶山不同品种普洱茶树(国家级茶树良种云抗10号、云南省优良品种长叶白毫、地方品种雪芽100号)的木材构造进行比较研究,结合DNA鉴定和茶叶检测分析,为茶树的进化和分类提供植物形态学、木材学、化学分析层面的实证,为古茶树构造特征、进化过程、茶树遗传育种、茶叶加工提供参考依据。
双木为林,三木为森。树木,特别是乔木是森林的主体,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森林生态系统。我国树种资源十分丰富,约有8000种。陕西省位于我国中部,是重要地理过渡带,有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气候差异较大,植物资源丰富,仅木本植物就有约1224种(包括变种)。如何正确识别千姿百态的树木,里边有不少学问。
范定臣、刘艳萍主编的《皂荚良种培育与高效栽培技术》在介绍皂荚的利用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前景,河南省皂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和措施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方法分析了皂荚生物学特性,对皂荚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皂荚良种选育过程和程序,建立了皂荚繁殖技术体系,介绍了皂荚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皂荚刺药用成分的测定及其采收和储存,以及低质低效野皂荚嫁接改良关键技术。本书可供从事皂荚种植与技术推广的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皂荚良种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做出贡献,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范定臣、刘艳萍主编的《皂荚良种培育与高效栽培技术》在介绍皂荚的利用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前景,河南省皂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和措施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方法分析了皂荚生物学特性,对皂荚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皂荚良种选育过程和程序,建立了皂荚繁殖技术体系,介绍了皂荚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皂荚刺药用成分的测定及其采收和储存,以及低质低效野皂荚嫁接改良关键技术。本书可供从事皂荚种植与技术推广的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皂荚良种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做出贡献,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中国林木引种检疫管理》从我国林木引种的基本状况和检疫管理的现状为研究基点,科学界定了林木引种的狭义和广义定义,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林木引种状况,得出了我国林木引种的历史变化和基本特征;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识别出林木引种过程中的风险源和影响方式,构建了林木引种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估模型;在总结和评述我国林木引种检疫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林木引种检疫管理模式,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木引种检疫管理的基本思路、管理策略和管理措施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创新驱动林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林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为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展示林业科技新成果,交流前沿观点,启迪创新思维,提升林业科技水平,促进林业事业更好发展,中国林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2014年的学术报告,经过编委评定筛选,择优编辑出版了《中国林业学术报告2014》,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展示林业各领域的新研究成果,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