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上下)》的作者追溯《伪满洲国》的写作动机,那还是十二年前在北京鲁迅文学院求学期间萌生的。不过那时作者对这一段特殊的历史所知甚少,那种动机只能是一种想法,很快就被其他的写作淹没和冲淡了。一九九○年作者毕业回到哈尔滨,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屋,终于可以安定而踏实地读书和写作了。这时《伪满洲国》的写作念头又不可遏止地浮现出来。《伪满洲国》在作者心中只是一个雏形,觉得支笔写它为时尚早。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作者着力进行一些中短篇的写作,从这种写作中获得了文字的锻炼,同时,仍然注意搜集《伪满洲国》的历史资料,这里既有从图书馆复印来的,也有从书店购置的,更宝贵的是从一些旧书摊寻到的。到了一九九八年,作者觉得《伪满洲国》的意象在其心中愈来愈丰满,创
一部中国农民在历史变迁中的生活史、奋斗史。一部让人感动、让人叹息、让人深省的“故事”之书。它根植于生活,根植于记忆,忠实而艺术地展现了运河之畔“辛家湾”在特定时代的波澜起伏,塑造了诸如辛寿长、辛胜、朱爱农、猪剩子等一系列的鲜活群像,生动曲折。烟火繁盛,质朴丰厚。它充溢着来自泥土和民间的趣味。同时又为反思和追问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是一部值得阅读和反复阅读的优秀长篇。作品历时六年、六易其稿。面世前,凝结了许多人的智慧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