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茁中山王篆书千字文(精)》为广西著名女书法家王茁的精品新作,书中以《千字文》为创作内容,以篆书书写而成。全篇书写流畅、结构严谨、造型丰富、秀气挺拔、结体尖细、到位,用笔熟练精妙、方折劲峭、平稳,字体疏密处理得当,线条圆熟优美。总体气象可谓神满气足,有如奔腾之水顺势而行,视觉上既流美又端凝,始终能吸引欣赏者的目光。 此书的出版,可让读者欣赏到优美的篆书字体,同时也给书法爱好者提供篆书千字文创作内容。
一、本書的编排順序,考慮到古文字的因素,按照《中華大字典》的部首排列,參照《中華大字典》的编排順序编排。 二、本書全部文字采用繁體字,故如首文“范”是姓氏之“范”,非模範的“範”字的簡化字,首文“范”、 “範”分列。 三、古人碑帖中的异體字,本書原則上收錄在正體字的首文下,如“游”、“遊”,本書收錄在“游”字首文下。 四、 “己”、 “已”、 “巳三二字字形基本相同,而文義不同,古人書寫時又往往一筆帶過,本書按直觀法分别收錄在“己”、 “已”、 “巳”的首文下。 五、在字義上有區别,然古人在書寫應用中又經常混用的字,如“藉”與“籍”、“間”與“閑”等字,本書亦按直觀法歸類编排。 六、部首“守”, 《中華大字典》作“水”部,筆畫記為四畫,本書照顧到現代人數畫够通常習慣,故
《赵孟頫 》是“晋韵·全彩名帖丛刊”(10种)中的一种。由作品简介、赵孟頫《秋声赋》、历代集评、临习指南和局部点评构成,集欣赏、临摹功能为一体。以长卷形式还原书法名帖的原貌,展示经典书作的魅力。作品继承东晋“二王”书风,书体秀美而不乏骨力。
本书通过大量的范例及 洋洋万言之赘议,旨在说明这样几个问题:一、简单梳理隶书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二、对不同风格的经典汉碑(着重于东汉时期)及其技法特色一比较分析。三、通过后世名家的摹作品展示他们不同的取舍,以及汉原后世书家隶书创作的深刻影响,探讨由临摹到创作,由师古到创新的作用关系。 从本书介绍的部分汉碑中,我们看到汉隶,尤其是东汉时期的隶书风格是何等的鲜明,技法是何等的精湛。后世诸家,特别是清代名家隶书艺术上取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和成就。从他们的艺术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向古人学习应该以一种研究性的独立思维的方式进行,既要对前人的技法形式有理性的分析,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自我的性格、能力等因素纳入到一个自由的空间,通过临摹达到一种观念的转换,从而完成与传统的科学承接。临摹
赵孟頫书法师承极其广泛,初宗宋人,学赵构、黄庭坚,继而由智永上溯锺繇、王羲之、王献之,晚年又取法李邕。正如明代宋濂言: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中年学锺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则称:『文敏书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他模拟古法力求毕肖,尤倾心于二王,虞集说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锺繇,在继承传统上刻苦用功。赵孟頫的书法成就突出表现在楷、行书方面,对元人和后世均产生极大影响。 在赵孟頫书法诸体之中,小楷作品推崇备至,同时代的大书法家鲜于枢评为『子昂篆、隶、正、行、草俱为当代一,小楷又为子昂书 』。倪云林亦
本套书由《百家名人名画书法集珍》、《百家名人扇画书法集珍》、《百家名人影像墨宝集珍》、《百家名人肖像邮封集珍》、《百家名人诗词楹联篆刻集珍》五大专集组成。
本书是将清朝书法家何绍基的文字分类整理而成的字典。为了收集文字所查找的文献资料多达145种,仅手写的资料就收集了很多。在编辑的初期,我们粗选了四万三千余字,按照各种字头分类。最后,在比较对照了同一资料中类似的字体、笔风之后,选择了秀的部分。 字头的配列原则上按照康熙字典为准则,精挑细选了3830个字头,所举字例更超过两万四千字。 每个词条下面的文字依次收录了其楷书、行书、草书、以及隶书的不同字体,而且每个字体 都明确地标明了出处。至于这些文字的来源,我们都是参照了过去有记载的资料得来的。 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我们原则上没有进行改动。但是,对于文字周围有污迹或缺损的地方, 我们也适当加以增补,改动处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 文字的大小,基本上是按照日记、诗句、连句等的原则尺寸。除此之
回顾60年,得到一个重要的认识: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对于书法艺术兴衰存亡至关重要。从20世纪40年代末的历史巨变开始,一切以巩固政权、除旧布新为目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价值观锁定在为当下政治服务如何实现工具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达到何等程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书法勉力传承民国时期已趋萎缩的局面,少数从民国时期过来的书法家作出的努力值得肯定,但从全社会看书法进一步受到冷遇,社会对书法无暇旁顾。今天回顾,或许可以促发另一方面的思考,书法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工具,恰好是它的特点也即优点。书法从本质上说是纯美的,它启示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情操,书法无关功利。从这个意义来说,书法不但没有远离社会,而且有益社会。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有封建性的糟粕与民主性的精华,然而两种对立因素并非在所有的文化形态中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