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中包含着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洁气魄。《雁玉/潘汝祥藏玉作品系列丛书》是潘汝祥先生集多年私藏玉石的一个总结。书中藏品以和田玉为主,兼有和田玉籽料原石,品类丰富、颇为大观的玉石玉器藏品一百多件。《雁玉/潘汝祥藏玉作品系列丛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玉石的鉴赏和收藏,将高雅的精神追求倾诉到了一种美好的物质上,将物质的“石”升华为精神享受,将有形变为无形,乃至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薄意雕刻的发展历史可以从明末清初说起。明末清初,寿山石雕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好几位艺术巨匠,有杨璇、周彬,他们被时人视若神工,作品备受士大夫的珍视,广为清宫廷所罗致。他们所采用的雕刻形式已变化多样,不再是以往那样单一的圆雕模式,开始逐步向镂空、圆雕、阴勒等多方面技法发展,杨璇总结前人制钮的方法,吸收玉玺、铜印的精华,大胆创新突破,刻圆雕时运用了阴刻技法。周彬也在制钮的同时,别开生面地于印台四周刻上浅浮雕花纹图案。这种阴刻技法和浅浮雕技法的运用,正是承袭和发展了古代青铜器、玉器和画像石刻造型艺术。这种雕刻方法不断演变、发展,成了今天独具风格的薄意创作技法。 本书大32开全彩印92页,大量图版。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薄意的阐释、薄意的传承与演绎、薄意印章的雕刻创作、薄意印章
《祝竹篆刻选》中的大部分作品,选自祝竹五十五岁以后的创作。五十五岁到六十五岁间,他的篆刻创作进入了的旺盛期,不仅作品量大,形式上也不拘一格,取法甲骨文、金文及汉碑额文字都有,而内在的醇古、清新和谨饬一以贯之。六十五岁之后,因为友人的合作,得以在一大批精美珍贵的印材上创作,许多作品以多字为特色,在文字的挪让、穿插、开合上进行探索,充分显示了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敏感、成熟和勇猛精进的精神。
汉代印章在秦代印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古代篆刻规范为一种典型的风格特征和技法程式。汉代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所沿袭的,仍然是汉印风格的基本特征。汉印风格在印史上延续的时间,长达七八百年之久。厚重的文化积淀,无数先民的创作实践,使汉印成为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遗产。本书为“历代篆刻经典技法解析丛书”中的一本,深入地研究、解析汉印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技法,行文体系完整,文字简洁晓畅,是一本能成为读者切实有用的篆刻学习工具书。
十年前,拙著《古今玺印评改》的出版引起了书法篆刻界和媒体的的关注,各报刊有“印学史上一创举”、“评改之风不可长”等文章,在一场褒眨不一的争论中,一些有識之士的独到见解,令我自省。我不说他们已经证明拙著开印学史上之先河,也不说改印仍保持原印固有风貌,我要说的是,评改这一方式解读和鉴赏篆刻艺术的真谛。 艺术评论向来是赞评易、批评难。吹捧也好,贬责也罷,僅用文字评说篆刻作品,难免有欠直颧。一代大師吴昌硕曾封学生印作评语:“绝妙”、“再加蒼茫”。这些毫无疑问正确的评语,对于初学者来说,实不知好在那里、坏于何处。评而改之,可使人清楚明白地看出原印和改印的优劣。近年,读了韩天衡先生《篆刻病印评改二○○例》和李刚田先生《古印评改》,他俩也是主张以理论来付诸实践進行评改。这无疑增强了我的
中国的篆刻艺术,概而论之,可分为周秦、两汉的铜印时期与明清的石章时期。明清流派印章艺术的崛起,与青田石等石材被印坛的引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文彭辈将青田石引入印坛,就不可能有辉煌而高妙的流派印章艺术,至少它的进程要被大大地延缓。从材质载体上讲,青田石及昌化、寿山、巴林等印石,撑起了印坛的第二个春天。青田石对印艺的发展是劂功至伟的。 青田石足以令玉称臣。它质地坚而不硬,柔而不粉,色彩丰富,清丽雅致。文人可亲近,可摩挲,可手镌,素为历代书画篆刻家、收藏家所钟爱,所向往,所珍藏。 青田石种类繁多,有灯光冻、兰花冻、封门青、黄金耀、金玉冻、五彩冻、竹叶青等100多种,并有着各自的风采。如灯光冻,晶莹剔透,有着寒夜挑灯时的光耀和温馨;如兰花冻,皎洁清纯,似有幽香沁人的风韵;如
本书由司马无彊作序,书法篆刻家吴颐人先生从民间精心挑选了83件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石作品,用其擅长的汉简书法题写词句,使汉代这两种姐妹艺术珠联璧合,在艺术上达到了的统一。每幅每幅原拓均附名称、尺寸、地点等。
丛书坚持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以印学史框架为学术支撑,以历代玺印篆刻遗存及印学文献为基础,荟萃印学史专家、古文字学专家、篆刻创作家的综合视野,紧贴篆刻研习规律,遴选能够体现各个时代、各种形制和各个名家流派风格的典型作品,呈现中国玺印篆刻艺术精华。 丛书分三辑,辑玺印史系列,第二辑名家流派篆刻系列,第三辑专题印系列,三辑总计约五十卷。每卷由三部分组成,部分本卷概述,第二部分印蜕及释文,第三部分相关史料文献,其中第二部分编排以从易到难的临习鉴赏进阶安排,兼顾类型特征和审美倾向。 此次批推出玺印史系列七种,后续品种近期推出。
本字典是在日本东京堂一九八三年出版的《近代篆刻字典》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 本字典收集中国明清以来主要篆刻家及被称为“三堂印谱”之《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中之印影。 本字典共涉篆刻家三百四十余人,收录首字三千三百余字,所收印影约四万五千枚,字后皆注明作者。 本字典印文之序,大致按篆刻家年代之序排列。检字表及索引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 本字典所收印影,均按原大剪贴。 书末《印小人传》,由潘国彦同志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