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戏》是柯军从艺四十年所演经典剧目的传承之作,书中收录了《宝剑记 夜奔》《桃花扇 沉江》《铁冠图 对刀步战》《铁冠图 别母乱剑》《长生殿 酒楼》《牧羊记 望乡》《牧羊记 告雁》《九莲灯 指路闯界》《红楼梦 胡判》《邯郸梦 云阳法场》《邯郸梦 生寤》11折昆剧的情节概述、角色理解、表演门道等内容,由柯军作为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由资深昆曲文化推广者王晓映进行挖掘、整理,将前辈师傅的表演技艺传授、主演对剧中人物命运的体悟、唱念做打舞台语言的把握等,一一说来,既作为柯军舞台生涯四十年集大成之艺术档案,又可供当前昆曲传习之珍贵文献。
《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14 17世纪中国古典戏剧:杂剧史纲》是一本戏曲艺术理论专著。全书由引言、四章正文、结论、参考书目,以及目录索引几部分构成。在前面三个章节中,作者将本书中所涉及的杂剧剧目分别划归三个阶段,即明早期、明中期和明晚期,所有研究对象均按照相应的主题情节进行分类,并在每章的最后得出这一时期戏剧作品创作的理论特色。书中所论及的约150部杂剧剧作全面介绍了14 17世纪中国杂剧的发展历程。
剧场幕后对大众而言是很神秘的,妹尾河童通过自己有亲和力的细腻文字,丰富的设计原稿、演出剧照将剧场的方方面面展现在读者面前。他表示“本书并非为了舞台界专业人士所写的技术书籍,而是要向‘从未看过戏’的读者介绍‘戏剧’的趣味。”即便如此,剧场人不能错过,因为《窥看舞台》为专业人士与一般观众搭起作品之外的另一座桥梁;对有志于表演、戏剧的年轻人而言,《窥看舞台》更是进入宝山的踏脚石;而一般读者肯定也能以“窥看幕后”的轻松心情体验舞台背后精彩的故事。常有人碰到我时提及“希望一窥舞台的内幕”,大概是觉得观众看不到的部分应该很有意思吧,有时甚至露出怀疑有啥隐瞒的表情来,真叫人伤脑筋。我每每试着解释,“戏剧的有趣之处要到现场欣赏才行……”,另一个推辞的理由是,窥看自己的工作环境实在令人害羞啊
20世纪中国美学有三大理论遗产:*是蔡元培、朱光潜等为代表介绍的西方的美学思想和理论;第二是以王国维、宗白华、徐复观等为代表的立足于中国人美感独特性的美学理论;第三是以蔡仪、李泽厚、朱光潜等人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其中以李泽厚等人的“实践美学”成就*,影响*,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学界的主流理论。“实践美学”与蔡仪和朱光潜的美学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难以截然分开。因为,“实践美学”是马克思主义这根藤上结出的瓜,李泽厚、朱光潜、蔡仪的美学在这个根本理论上是一致的。而从王国维和宗白华等人的观念和方法中,可能找到中国美学健康发展的正途,找到在真正学术意义上研究中国美学理论的不二法门。基于这种考虑,本书不是一种中国美学一百年的编年史,而只是把一百年来能够称作学术研究的中国美学著
本书囊括话剧舞台艺术元素,集剧本、创作过程、思想内涵、导演追求、专家评议、以及灯光、舞美、音乐、服装、化妆、演员 经验体会于一体,不惟可读可藏,更可用于专业人员操作,具有实用、指导特质。该剧演出时,如是表述梗概 一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深情颂歌一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旗帜上的绚目异彩。1939年6月,全面抗战已进行了两年,大半个中国已沦陷,山西境内的日寇一次次扑向中条山,企图由此越过黄河、长驱直入西北西南,占领全部中国国土。由陕西地方军为主组成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驻守黄河北岸,誓死保卫中条山、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半壁江山。在艰苦的一场战役中,一群十六七岁、刚刚入伍的陕西 冷娃 ,在完成牵制敌人任务、弹尽粮绝之后, 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 ,义无反顾地走向母亲河一一黄河。他们吹着唢
本书集结了新近发现的1935年至1955年石挥发表在《文汇报》《大公报》《侨声报》《玲珑》(新加坡版)等中外报刊上的剧艺漫谈、影坛笔记、剧本、散文、书信,以及手稿、档案等多达125份,配以近百幅罕见的生活照、工作照、剧照、海报、节目单、漫画等。编者历时近三载,为穷尽史料搜遍海内外大小图书馆和档案机构,为更完整地呈现石挥生命轨迹与心路历程补充了极为罕见的一手资料。 其中,以图片形式展示的6期《戏剧报》副刊 艺术生活 呈现出一个意气风发、视野开阔的青年石挥。长篇杂文《天涯海角新篇》《海阔天空》钩沉往事、探寻家史,于笑谈间透露出更多关于石挥和那个时代的秘密。与美国朋友的9封书信则力图从外部视角针砭时弊。《石挥随笔:拍〈鸡毛信〉时的几件事》也许是石挥电影拍摄散记中写得*为精彩的一篇。本书对石挥年谱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