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音乐剧并不只是简单地追逐世界音乐剧的大潮,中国需要音乐剧,音乐剧的发展也需要中国。这有经济的、物质的缘由,更有文化精神的缘由。音乐剧如虹气势的根源,仍然可从文化成分的层面去寻找,我们基本赞同《爱乐》主笔贾晓伟对音乐剧的诠释:“我个人觉得音乐剧是欧洲古典歌剧的现代变种,是古典音乐与流行文化嫁接出来的果实,果核仍是欧洲文化的底子。也可以说,音乐剧的大获成功是变形的欧洲文化在现代浪潮中的一次突围。这种音乐形式集歌唱、舞蹈、舞美于一身,大显奢华。”就是说音乐剧具有浓厚的西方古典音乐的底蕴,又有应变外部条件的开放特质。既可保留传统的优雅,又可吸纳新生的音乐、舞蹈、舞美的元素,还可以包装得非常秀(show),做得非常官能。所以,我们几乎可以预见,假以时日,音乐剧将在中国尤其是京、沪、穗
《曲学与中国戏剧学论稿》为当代戏曲学家徐子方教授多年来从事曲学与中国戏剧学研究的系列论文选集,内容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分为“曲学总论”、“元曲论”、“关汉卿研究(上)”、“关汉卿研究(下)”、“《西厢记》及其他”、“明杂剧论(上)”、“明杂剧论(下)”、“明清剧场:理论与实践”、“折子戏赏析”、“曲学回顾与资料索引”等十编。融会贯通、视野广博、求新求实是本书的主要特色。著者紧扣学术前沿热门话题,运用宏观和微观、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在诸多研究对象之间建立起学理性联系,注重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具体进入到抽象,通过对曲学与中国戏剧学学术前沿重大课题的深度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有助于将相关研究引向进一步深入。《曲学与中国戏剧学论稿》为戏曲史论、艺术史论、文
《梨园百戏》的作者,都是在各领域卓有成就的知名学者,他们考证严密,史料丰富,内容通俗,文笔生动。可以说,这是一套极具文史性、文学性、知识性、故事性的读物。
《创腔经验谈》是一本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作曲、器乐、表演相关专业的创腔教材用书。垒书共分创腔研究、实践、教学和作品解析四部分。创腔研究主要讲解中国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的建构、陈彦衡的创腔观、骆玉笙的创腔经验和于会泳的创腔思维等内容;创腔实践重点介绍费玉平的创腔实践三部曲和理论指导下的作曲再实践;创腔教学系统阐述京剧唱腔调式体系、板式在创腔中的运用、过门音乐的创作等课题,并落实到研究生阶段的创腔教学方法和内容。创腔作品解析以京剧唱腔经典作品为例,具体深入地评点戏曲创腔的技巧运用和艺术效果。本书也适用于全国戏曲院团的音乐创作、教学与研究。
本书作者分享了他的成长历程、创作焦虑、不满足的自省, 以及自我挑战与突破。内容包括: 狂言与“身体” ; 狂言与“感觉” ; 狂言与“性质”。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昆曲的形成与发展;昆曲文学;昆剧的舞台艺术;昆曲文化;昆剧理论、文献与昆曲研究;昆曲大事记(1349-2009)。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又号笠翁。祖籍浙江兰溪,生长于江苏如皋,出身于药商家庭。明末几次应乡试均落第后,曾经隐居。清初移居杭州,与当时名流俊彦来往密切,后来又自主戏班,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成为广有资财的戏班老板。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后,还开了书铺,刊行了不少著作。 李渔是一个别具特色的人物,他是文学家、艺术家、发明家、美食家,也是剧团老板兼艺术总监,还是建筑师、园艺师、出版社老板。那时候的文人多自矜身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李渔不一样,他尝试了多种职业,可以说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度过了一生,这种敢想敢做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现代人很相似。 《闲情偶寄》是李渔最为著名的作品。这部作品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论及
《二十世纪中国戏曲改革理论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导论概述20世纪中国戏曲改革与社会变迁及戏曲危机之间的密切关系,确认研究基本思路;一章研究晚清启蒙新民语境中的戏曲认识论和戏曲改良主张,同时分析戏曲改良思想的资源;第二章关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剧运动、新国剧运动的理论主张和梅兰芳京剧“雅化”改革关涉的观念及论争;第三章论述抗战时期戏曲改革理论,主要包括延安戏曲改革理论和桂林桂剧改革理论;第四章论述新中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戏曲改革理论;第五章论述新时期戏曲改革理论探讨,戏曲界在探究戏曲危机原因的同时探索戏曲振兴道路,并投身戏曲振兴实践。
本书介绍了皮影戏的起源与传播、皮影的流派、皮影戏的制作工艺、皮影戏的造型类别、皮影艺术的审美特征、皮影戏的表演、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等内容。
精忠庙带戏档考略是一部清代宫廷戏剧史料,介绍了作为管理戏班及伶人机构的“精忠庙”选派伶人进宫承差的基本情况。《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精忠庙带戏档考略》以珍贵的内务府档案为基础,以皮黄戏的发展和繁荣为主线,着重从苏州织造、精忠庙事务衙门、舁平署与梨园公会的历史沿革等几方面做考证,剖析了苏州织造与南府之间的存续关系,精忠庙与喜神殿的渊源等内容,对于研究清官演剧史及皮黄戏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中国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戏曲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以及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的地位。本书论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概念,从起源、发展到繁荣、嬗变的整个历史过程,并对各个流派的代表性作行了作者、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性等方面的系统的介绍与分析,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作品。
本书分粤剧、潮剧、正字戏、雷剧、白字戏等七个部分,内容包括:元末明初粤剧开始萌芽、八和会馆象征粤剧定型、群星争艳的粤剧大舞台、凤凰山对歌形成潮州唱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