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戏剧源远流长,是一门集文学、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可谓独树一帜。中国戏剧到宋元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直到清代京剧的形式,到达一个高峰,京剧也成了中国戏剧的代表。本书用大量珍贵的图片展示了中国戏剧发展演变的生动画面,并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概括了中国戏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有助于人们对中国戏剧发展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全面了解。
本卷为《中国徽班与徽剧艺术》丛书之一,深入研究了徽剧艺术的兴衰、流变的过程,从徽剧艺术的传承、徽剧艺术的审美特征、徽剧角色行当和舞台艺术等方面,全面地展示了徽剧艺术特色,是一部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艺术论著。
《纸寿千年 墨韵万变:临朐桑皮纸技艺传承与创新》系统阐述了临朐桑皮纸制作工艺的历史渊源、技术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并从临朐桑皮纸技艺传承、创新发展、市场推广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临朐桑皮纸的生产工艺
《唐代首饰、金银器活化研究》期盼通过对唐代首饰和金银器的器形、纹样、工艺以及所承载东西方文化交流现象等的研究,分析其折射出的造物观、价值观、佩戴理念等文化内涵,重点探析活化设计研究的价值和时代意义,尝
本书以有趣的场景代入式写法,向读者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明代人的着装与饰品。全书通过12章30个场景300多幅手绘图及古画中的服饰介绍了明代女性夏季着装、男性着装礼仪、不同身份人正式拜访时应穿的礼衣、出席不
本书是国内专门研究汉剧与汉派文化的著作。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作者系统考述了汉剧在武汉及其周边孕育与形成的历史,还原了清末民国年间汉剧“四派归一”的繁荣景象,揭示了武汉近代都市化进程中汉剧在
本书主要运用社会学、经济学、艺术人类学和跨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入阐释新疆少数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新疆少数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发展平台、机制与政策,与手工艺教育、科研、设计的协同发
孙清足编著的这本《黄梅戏演唱教学》适用于广大专业黄梅戏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是一部黄梅戏基础教学的好教材。全书共分九章:、二章,把黄梅戏的历史沿革、唱腔艺术形式、名称、分类及打击乐器和锣鼓点做了简单介绍,供大家学习、演唱时使用;第四至第九章,节选了作者从黄梅戏学习及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并上升为声乐理论的演唱发声技巧教学论文六篇,简略地阐述了黄梅戏演唱的气息、共鸣、咬字、韵味及严凤英、王少舫的唱法赏析。最后,还编选了戏迷朋友们喜爱的黄梅戏唱腔100段,为了方便演唱,分为女腔40首、男腔24首、男女声对唱30首、黄梅歌6首。
这是一本介绍苏州评弹的书,因此,有些部分比较简略,没有展开。如苏州评弹历史的介绍,没有涉及有待讨论的问题。苏州评弹的形成,作者在八十年代初提了一个约略的说法:明末清初。后来有同志赞同并引用了这个说法,也有明代以至唐代的说法,我认为那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前身,而不是苏州评弹。能不能再进一步说得具体明确一些呢?有待继续研究。苏州评弹发展的历史,如何分阶段?本书只是按历史分期约略介绍。本书共分八章,其内容包括苏州评弹的称谓、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评弹与小说之异同、苏州评弹的叙事方式等等,系统地阐述了苏州评弹的发展历程。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读者从中可对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及发展历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本书特点是以情取胜,重视用润腔细致地表达感情,她演人、唱情,韵味醇厚,这些长处,今天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黄德君主编的《袁雪芬越剧唱腔精选(附光盘早期)》收入了袁雪芬上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已出版唱片的唱段,其中有女子越剧首次出版唱片中的唱段《方玉娘哭塔》和诞生[尺调腔]的《香妃》唱段。书中记载了袁雪芬在那一时期代表剧目的唱段,展现了袁派唱腔艺术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越剧音乐唱腔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今后学习、研究越剧音乐和袁派唱腔艺术的一份很有价值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