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变化剧烈、发展迅速的一个世纪。19世纪中期以来的近代化进程到20世纪开始加速,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换。学术研究是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同样经历、体现着这种历史的变化。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涌现出了众多的学术名家和大批的学术经典,中国的学术研究也在这一世纪从学术观念到著述形式逐步建立起现代学术思想研究的体系。研究、总结20世纪人文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不仅是对各个学科学术研究百年成就的审视,也是对中国学术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集体回顾,意义深远。
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急剧转变:“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腐朽的、道德败坏的民族;中国人的邪恶、残酷,在各方面都已堕落。”这成了当时欧洲人的普遍看法。当时,“未开化”或“野蛮”这个词已成为形容中国的套话。 由于长年生活在欧洲,陈季同对此感受最为强烈,努力消除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成为他这些作品中的一个主题。在陈季同的著作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充溢其中的愤懑,每当提到欧洲人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时,陈季同都会义愤填膺,不厌其烦地加以反驳。破除欧洲人对中国的偏见、使西方人了解真正的中国,成为他写作的最初动机和主要目的。
本书从音乐学和文化学两个学科相交叉的角度研究演唱问题,涵盖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内容,不仅论述歌唱技术本体,而且探讨文化层面的与歌唱发生关联的诸多因素。首次提出字重腔轻、字轻腔重、用气节俭、超级高音与低音、对丹田气的新诠释、昆曲演唱的层次性与完整性、演唱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音色特点等概念。传统昆曲的发声演唱包括音域、音色和音量等都和当时社会群体中的人在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下的行为密切相关。希望对中国民族声乐体系的建立以及当代声乐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徽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目前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中国南北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都同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直观的方式反映了
为纪念蔡正仁从艺六十周年,这本《风雅千秋(蔡正仁昆曲官生表演艺术)》由其口述,由王悦阳整理撰写。选择了十出蔡正仁最为拿手的“大官生”经典折子戏,将昆曲的“冠生”艺术精华,一览无遗。在书中,蔡正仁着重回忆了学习传承经典的过程,重点剖析了每一折戏的表演要点、身段难点与精彩看点,并就其一个甲子以来的舞台感悟、人生体验,通过对十出戏的分析讲解,向读者一一道来。全书文辞力求流畅易读,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书中还有程十发、戴敦邦、程多多三位名画家,为每折戏都绘制了精美的“戏画”,增加了书的艺术感和含金量,提升了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