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粤剧团六十年剧本选:戏脉流芳(共8册)》收录1953年至2011年广州市属国营粤剧艺术表演团体整理改编、创作、移植的粤剧剧本55个,旨在展示广州市属国营粤剧艺术表演团体剧目建设轨迹和成就,供粤剧艺术传播和粤剧创作技法研究、学习之用。
浙江与昆山毗邻,是昆剧大省,具有独立修史的资格。徐宏图编著的《浙江昆剧史》除宏观描述昆剧在浙江流传和发展的总体脉络外,还分为杭嘉湖昆剧、宁波昆剧、绍兴昆剧、金华昆剧、温州昆剧等几个专章,清晰地介绍与论述各支派在浙江各地发展的历史、班社演出状况、艺术特色、作家作品、名伶传记等。虽说是一部区域性的昆剧史,却与昆剧通史互相发明,交相辉映。
全国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是《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系列教材编写工程的补充和延续,称之为《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高职卷)也未尝不可。它是为适应当前与未来我国艺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编撰出版的系统教材。其选编思路,注意围绕“基础”这一主线,强调基本概念的清晰准确、严谨科学,同时兼顾了与中等艺术职业教育、高等艺术教育之间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有机联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全国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系列教材涵盖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等各个艺术门类,这套系列教材遵循现代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和未来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理念,突出了基础教育相对的稳定性和规范化,注重了基础教育内容中核心成分的提取,使教材更符合教学过程中螺旋式提升的规律。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清丽妩媚见长,秉承了优雅的美学传统,带有浓重的文人气息,一言一动皆温文尔雅。诗歌和音乐构成昆曲的灵魂,音乐美妙婉转,唱词充满诗意。身为心理学教授,作者在欣赏昆曲时,极富创见性地借鉴了艺术心理学专业的诸多理论和概念,深具启发意义。本书用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对昆曲的独特理解和深入研究,既是对昆曲及其相关知识的介绍,亦是作者研究赏析昆曲经历的记录。
本书是一本通俗性、知识性的普及性读物。内容共分六个部分: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的来源及演变概况,其中梳理出一条唱腔的传承与发展关系。第二、三部分介绍了越剧唱腔变化的概况。第四部分介绍了目前有代表性的若干流派唱腔。第五部分介绍几位目前活跃在越剧舞台的后起之秀,她(他)们在唱腔艺术上已取得显著成绩,为广大观众所热爱。第六部分简要介绍吟诵腔与主题歌:前者是吟诵诗词的唱腔,后者是全剧中点题性的主题歌。最后附上一首具有历史意义的《山河恋》“送信”唱段,由袁雪芬、尹桂芳对唱。这段对唱曾在20世纪40年代录成唱片,1979年在“尹桂芳流派演唱会”上尹桂芳与袁雪芬再度合作、演唱引起强烈反响,在越剧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这是一本介绍苏州评弹的书,因此,有些部分比较简略,没有展开。如苏州评弹历史的介绍,没有涉及有待讨论的问题。苏州评弹的形成,作者在八十年代初提了一个约略的说法:明末清初。后来有同志赞同并引用了这个说法,也有明代以至唐代的说法,我认为那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前身,而不是苏州评弹。能不能再进一步说得具体明确一些呢?有待继续研究。苏州评弹发展的历史,如何分阶段?本书只是按历史分期约略介绍。 本书共分八章,其内容包括苏州评弹的称谓、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评弹与小说之异同、苏州评弹的叙事方式等等,系统地阐述了苏州评弹的发展历程。本书内容全面,资料翔实,读者从中可对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及发展历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戏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和文明形态最生动、最直接的呈现方式。本书引入全新的“图说”理念,结合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全方位地介绍了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戏剧形象、戏剧剧目、主要戏剧流派,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等。文字通俗易懂,注重科学性,又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不仅能让读者对中国戏剧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更能从中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戏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和文明形态最生动、最直接的呈现方式。本书引入全新的“图说”理念,结合编写体例、图片和艺术设计等多种要素,全方位地介绍了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戏剧形象、戏剧剧目、主要戏剧流派,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等。文字通俗易懂,注重科学性,又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不仅能让读者对中国戏剧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更能从中体味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昆曲百问》作者陈益围绕昆曲发展的历史,设问百题,并非仅为解疑释惑,而是在深入浅出中将史学的厚重、文学的情味、哲学的思辨融于一体,引人思索。读完《昆曲百问》,对昆曲何以成为百戏之祖、何以成为全人类的艺术遗产,相信读者会有清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