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博览》是旨在美育大众的专业艺术图书。它以宽阔的视野向读者传递国际的艺术专业信息,传播艺术知识。由朱国荣和包于飞主编的这本《卡朱拉霍神庙雕刻》是《美术博览》2011年第三辑。栏目包括:名家档案、公共艺术、艺术了望、走进美术馆、创作快感、粉墨老四、美术教育、艺坛回眸、现代设计、收藏与鉴赏。
《寿山石雕大图解·花鸟圆雕》内容简介:圆雕是一种从四面都能欣赏的雕刻艺术手法,它与钮雕、浮雕、薄意共同组成了寿山石雕的主要雕刻艺术手法,花鸟画的『形神兼备』与寿山石雕的『因色取巧』相结合,就构成了一件件动人的寿山石花鸟圆雕作品。
《黄杨木雕》讲述传统木中象牙黄饧木雕的神韵,自然融和了西洋雕塑的造型,中西珠联,酿就了徐宝庆大师海派技艺的独特风姿,百世流芳。上海黄杨木雕,是我国黄杨木雕的重点流派,有别于浙江乐清等地的样式,在上海萌芽、发展,别具意义。
世界雕塑名作本身就是很诱人的,对于作者从事雕塑创作的人来说,那是作者仰望的星辰,是作者为之激动同时又永远为之追求的经典。作者不知多少次面对这些名作时情情绪激昂,以至热血沸腾,这是全人类的财富,作者有责任向全世界人去一遍遍展示名作的辉煌。 作者以寻求的图片,寻找最准确、最丰富、最有说服力的资料。读到这部书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作者没有像以往的撰写方法那样去将每一件名作作为鉴赏的作品来泛泛地谈。作者在写这部书时,已倾注进他对世界名作所有的爱…… 名作太诱人了,看一千遍,一千遍的激动。雕塑不仅仅是艺术,更重要的是雕塑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作者在撰写时,更深入地瞻仰,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总想给读者一种最切身的感受,但愿名作永存,但愿诞生更多更美更感人的名作。
我国发现汉代画像石的历史很早,出土汉代画像石墓的地区很多,就其地域而言,主要分布于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故乡徐州周边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故乡南阳周边,其他还有山东地区、陕北地区、晋北地区、四川成渝地区、河南中部地区。就其数量而论,南阳已科学发掘汉代画像石墓40余座,集各类画像石3000余块。埋藏于地下1800余年的汉代画像石墓,今日已基本十墓九空,但遗留下来的汉代画像石刻却大部分完好如初。其画像内容有生产类、生活类、祥瑞类、故事类、神话类、天象类、图案类等,犹如一部“绣像的汉代史”,它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实物材料,生动地再现了汉代的社会生活。 本书重点介绍了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旨在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南阳汉画像石艺术魅力的了解,提高艺术欣赏水平。由于本书面对的是大学生读者,所
人类的事业中,数艺术最为经久不衰;艺术的门类中,数铜雕最为亘古不变。“夏铸九鼎”打开了中国青铜时代的页,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开始。纹饰、铭文……青铜文化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之中,了解中国青铜文化是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开始。
首届“2005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在上海徐家汇绿地、明圆文化艺术中心同时展出。展览期间明圆文化艺术中心围绕公共艺术和城市雕塑举办一系列公益性讲座,使普通市民有机会了解公共艺术,并能直接与参加展览的外的雕塑家、艺术批评家和相关学者面对面地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配合此次展览的举办,城雕双年展组委会还邀请了来自建筑环境规划、哲学、美学、社会学、法律以及文化与艺术批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城市雕塑、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城市建设等相关话题以论文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针对公共艺术的讨论不再局限于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公共艺术这个话题。现场、讲座、文论、访谈、报道这五个部分与300多件雕塑作品构成了本书的主要结构,从而使本届国际城市雕塑双年展得以能有比较详
《雕塑基础》帮助初学者自信地开始雕塑学习。在教授基本技巧的同时,也指导读者以富有创意的方式使用材料,鼓励读者形成自己对造型的理解。《雕塑基础》中详尽说明了雕塑艺术的几种基本手法:包括黏土塑型、烧制、建模、直接构建和雕刻。在介绍每一种技法时,首先会有核心技巧讲解,然后通过具体项目举例说明,激发读者灵感的同时帮助读者练习学到的基本知识。这些具体项目涉及的范围和形式非常广,包括传统的基本造型,符号性质的塑像,以及草坪上的抽象雕塑艺术等等。
《传统人物雕刻实用丛书》收入了木雕、石雕、瓷雕、玉雕等工艺美术行业艺人的作品,分《观音百态》、《弥勒百态》、《罗汉百态》、《关公百态》等门类。本套系列丛书为广大传统工艺爱好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雕塑,望文生义,即可知是由雕和塑两个部分组成的。 雕,又称雕刻,是用石、刀等工具在石、木等材料上除不需要的部分,而将留剩下来的造型作为作品的一种创作方法。形象地说是做“减法”。古人云:“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小不可大也;目不可大,大不可小了。”意思是卞,在雕刻时,宁可将需要的部分的体积留的稍大一点,以便在深入刻画中再雕去。如果一时雕去过多,就无法再作弥补而全功尽弃,雕的手段包括凿、镂、刻等。原始人类由于缺乏工具,雕刻的作品大都采用阴刻的手法来表现,如岩雕、石雕、玉雕等。 塑,即是塑。通常用泥土、陶土堆塑而成。可称为是“加法”。由于泥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塑造的手段更为多样,除了通过堆、帖、捏、挤、压等塑手段外,还可兼用挖、刻、划等雕刻的手段,以去除多余的部分。如原
牙骨制器,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就现有资料表明,旧石器时代已开始使用兽骨制成的简单的工具。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以穿孔兽牙作为装饰,标志着人们审美意识萌芽的出现。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牙骨制品的使用范围,数量愈加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