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图问题》是潘天寿1963 1964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的讲课记录稿。所讲的内容从画材的搭配安排,取舍组合、到构图中的宾主、虚实、疏密、对比、呼应、交叉、参差、三点关系、三
《图解力:跟设计师学作信息图》将信息图的呈现方式分为:图解(Diagram)、图表(Chart)、表格(Table)、统计图(Graph)、地图(Map)、图形符号(Pictogram)。结合丰富的案例,分别介绍了信息图设计的72个技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图解力:跟设计师学作信息图》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图解力:跟设计师学作信息图》适合各行业进行信息呈现的设计人员阅读。
《关于构图问题》是潘天寿1963—1964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讲课记录稿。所讲的内容从画材的搭配安排,取舍组合、到构图中的宾主、虚实、疏密、对比、呼应、交叉、参差、三点关系、三角形的运用、平行线的问题、重心、斜正、画眼、背景、空白处理、四边四角、气脉、开合、不平衡与平衡等等具体的构图规律,以及题跋、印章在构图中的作用。
严格来说,“设计”(或“好”设计)对我而言是一种后知后觉的语言--毕竟我非生于以设计著称的都会里,亦不在设计腾达的年代--我只是一个80后的小孩,手机和MSN是我们的拿手好戏,可却在完全不懂什么是“设计”,更甭提什么“家具展于设计业中的代表性”的情况下,抵达米兰。 在这个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通的地方,若非这里还算(I)是个国际性的城市,相信我早就患上严重的文化冲击症。但所章设计给予我安抚。在这一个世界设计源头的国度里,米兰家具展成为我的第二个家。尽管世界各大区域都在举办着类似的家具展,但米兰,作为意大利家具业的龙头,似乎高高在上,也如2011年的展览口号--“50YearsYoung”,是历久弥新,越老越年轻。
本书通过大学设计管理系教授对设计趋势的研究、分析、归纳以及通过对各个领域成功人士的访谈、主观式问答等方式,来讲述设计趋势的内涵价值、分析设计趋势的程序秘诀、传播实用的创意思考方法等,培养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搜寻设计趋势的习惯,提高读者对设计趋势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对设计创新的创造力。本书一开始简单介绍相关知识后,通过认识设计趋势、设计趋势练习、分享我们掌握的设计趋势3个篇章,以理论、练习、探讨的方式,将设计趋势原理融入到简单易懂的图画、表格、数据中。 本书还为读者提供了关于如何掌握设计趋势秘诀的分析,关于各个行业名人的实践、对掌握设计趋势方法的详细分析,使那些创意问题的解决者们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明白趋势练习的重要性,也使读者对于设计趋势及其与社会的联系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大约九年前,我在筹备“视觉语言从书”的过程中,认识了原研哉。当时做这套书的目的,是想向中国系统地绍介日本设计师和设计动向。为此,我走访了许多设计师,和他们交谈,进行采访。 之所以选择原研哉,是因为我觉得他的设计既感性又理性。他的设计不是纯粹的平面设计,而是以建筑设计为出发点来思考设计。虽然他做的是平面设计,但在他的理念中,即使是“平面”,也是立体建筑物的一个部分,所以具有一种很特别的气质。 后来,我经过与他的详细交谈才了解到,原来他进入平面设计领域其实是一个偶然。他一直想从事的是建筑设计,而他的母亲是一个书法家。建筑世界的空间感与书法世界的文化感,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对平面设计心存抗拒。 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
当架上绘画发展到19世纪时,随着印象派的产生,艺术家已不再是简单地再现现实生活场景,而是将主观能动性的因素融入其绘画作品中。首先是对光的表现,追求日光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照射在物体上的色彩,因此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多是色彩斑斓的画面效果;运用细碎的笔触,造成视觉上的跳动感觉,与以前的写实性绘画形成鲜明对比,画面放松了素描和形、注重物象的平面色彩关系。抽象艺术利用点、线、面等符号化的元素表现画面,强调主观的认知和心灵的对应。 进入20世纪以后,德国包豪斯艺术学校的创立,对艺术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强调艺术教育中功能的重要性,提高了工艺的地位,使工艺与美术达到平等的地位,在其作坊式的教育中,不再有工匠和艺术家之分,对新材料和新技术进行大胆的开发和利用。在这里塑料、玻璃、陶瓷、纺织品等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