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最擅补阳气。阳气不足,手脚怕冷、气短咳嗽、风湿疼痛……一切寒凉之象都会表现出来,这时候的方法就是艾灸。本书汇集老中医的智慧,将艾灸和补阳气结合起来,以艾灸之暖来祛除阳虚之寒,“艾”到病除。最详细的艾灸方法,在本书找。针对艾灸方法,吴老师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艾灸哪些穴位,还包括为什么选择这些穴位,以及用什么方法,艾灸的时间和次数等。搭配艾灸的是,最准确的取穴方法。医学上的精准定位和简易取穴,均给出文字和图片,让我们先找准穴位再艾灸。附赠艾灸专用的国家标准经络穴位挂图,带在身上或挂在墙上都可以,找穴非常方便,很高。
中医的诊疗方法很多,艾灸亦备受宠爱。晋代医家葛洪堪称倡导灸疗的先驱,他在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简便易行的有效灸方。唐代的王焘甚至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宋代窦材进一步完善灸法理论,认为“保命之法,灼艾”。医学圣典《灵枢》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唐代大医孙思邈说:“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艾灸离不开穴位,人体穴位繁多,足三里穴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足三里灸也在艾灸的厉史长河中渐渐凸显出来,并光彩夺目。也许有人会有疑问,足三里位于膝下三寸,真的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吗?事实如此。《圣济总录》
刮痧疗法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疗法,其方便实用、简单易学、疗效可靠,便于推广普及。本书介绍刮痧的概况、作用原理、操作方法等,详细介绍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常见病的刮痧方法。本书既可供医生临床参考,也适于患者自疗使用,是现代家庭医疗、保健的普及读物。
明代医家汪机撰写的《针灸问对》是针灸史上的一部全面论述刺灸法的专著。汪机溯本求源,全面系统地分析总结了《黄帝内经》《难经》中有关针灸的论述,或设为问答进行阐发或本诸经旨对各家之说进行批评;他的“针灸必本《素》《难》”的学术观点,对明代以后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书中收载的大量针灸资料,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采用校勘、标点、注释等古籍整理方法,对《针灸问对》进行了全面校注,书后并有《汪机研究》的研究论文,可供针灸工作者和广大针灸爱好者阅读参考。
中医的诊疗方法很多,艾灸亦备受宠爱。晋代医家葛洪堪称倡导灸疗的先驱,他在著作《肘后备急方》中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简便易行的有效灸方。唐代的王焘甚至提出灸为“医之大术,宜深体之,要中之要,无过此术”。宋代窦材进一步完善灸法理论,认为“保命之法,灼艾”。医学圣典《灵枢》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唐代大医孙思邈说:“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不针灸,亦非良医也。”艾灸离不开穴位,人体穴位繁多,足三里穴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足三里灸也在艾灸的厉史长河中渐渐凸显出来,并光彩夺目。也许有人会有疑问,足三里位于膝下三寸,真的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吗?事实如此。《圣济总录》
《针灸经络穴位歌诀(第4版)》在前3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以歌诀形式概括了针灸学的基本知识、经络、腧穴和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共编歌诀近900首,语言精练,通俗押韵,易诵易记,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为帮助读者理解,多数歌诀后附有注解。配图160余幅,以利文图互参。本书内容实用,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是学习、记忆经络穴位和开展针灸治疗的好帮手,适合中医院校学生、临床医务人员和针灸爱好者学习参考。
王雅编著的《图解速效艾灸》图文并茂地介绍了40多种常见病症的灸调方法,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几个方面。在书末的附录中,针对艾灸的常见问题,给以简明扼要且专业贴心的解答。适合关注自己及家人健康的老百姓阅读参考。 《图解速效艾灸》内容科学、系统,通俗易懂,配图量大,且图片精美,力求让读者一目了然,一学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