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综合运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相关理论,研究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提出具有环渤海地区特点的经济结构调整新观点—即以产业为突破口,寻求区域联合开放开发的新局面。在研究视角上,充分考虑区域与外整体产业环境、产业资源的融合,以及与外其他区域的衔接、竞争等问题,将环渤海地区作为一个经济系统综合考虑其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客观评析环渤海主要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产业联盟促进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及产业运行机制,为促进环渤海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本书首先对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然后通过规模经济和集群理论等基础理论谈论了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必要性。运用历史资料和比较方法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和建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地金融中心的特点和运行状况,最后,作者对我国各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做了比较分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民营企业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实务与政策研究、秦巴连片特困地区的启示、定性分析与定量观测、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以陕西民营企业为例等。
本书根据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当前区域规划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从提高区域规划科学性、实用性出发,系统阐述了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理论和分析编制办法。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区域分析为主,在介绍了区域概念,阐明了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分析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后,重点对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经济社会背景、技术支持条件、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以及区域优势与分工和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方法阐介,以作为区域规划的基础和依据。后半部分以区域规划为中心,简述了区域规划的概念、类型、编制方法和程序,回顾了中外区域规划的发展历程,阐述区域规划主要理论,探讨区域发展战略,并就区域规划中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区域基础设施,城镇体系以及生态环境等各项规划进行了具体
本书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十多年来的历程为经,以国家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各方面促进区域发展的实践为纬,全景式地反映了在全球化进程中,在我国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综合国际竞争力这一宏阔的时代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面貌,重点勾勒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在其间所起的特殊作用,所作的巨大贡献,进而呈现出中国式区域发展的成功之路,向世界展示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的无穷魅力,时代性、文学性与学术性兼具。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雄居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之位,其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典范,广为世人瞩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国务院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振兴东北经济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工业基础优势、科技实力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而另一方面则需要与周边的东北亚各国开展全方位的经贸与科技合作。本书提出了东北经济振兴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进而对如何开展与东北亚诸国进行全面、深入和持续的贸易合作、投资合作、能源合作、科技合作、产业合作、金融合作及开发合作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和系统分析,并全面阐释了跨省区和跨国境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对策。
一直以来,日本都以“制造业大国”自居,但本书作者野口悠纪雄却认为,制造业立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罪魁祸首。日本如果与新兴国家开展价格竞争,将导致旧产业复活,新产业无法登上舞台,那么,日本经济将岌岌可危。面对巨额的贸易赤字,日本应做的不是依靠日元贬值来增加出口,而是必须改变以往的制造业立国模式,确立以“人才开国”“富人模式”为目标的新兴成长模式。事实上,作者认为日元升值会给日本经济带来巨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