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背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支持城市化的系统分析框架,对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涵、机制、阶段、模式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为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 2.本书立足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围绕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大主线,研究了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在机理,并结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金融支持路径,在理论上为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本书依据理论分析框架,设计了城市化指数和金融支持度指数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统计数据对城市化与金融支持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测度了中国城市化和金融支持水平,并发现金融支持和城市化具有高度相关性。金融支持对中国
本书结合外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从规划城镇化布局、土地集约高效化利用、绿色城镇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市民化及相关配套建设等方面阐释和提出了很多科学性的理论和建议,以期能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及决策者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提供帮助,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的目标。
繁荣社会科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发展和繁荣的过程。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集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呼唤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呼唤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换言之,没有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也就没有社会科学真正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转轨时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虚假城市化现象,并根据其生成视制的差异,将其划分为行政扩张型虚假城市化现象和利益扩张型虚假城市侄现象两种类型;试图运用委托一代理理论秘博弈论等分析工具,剖析了转轨时期虚假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内生机制.提出了若干完善城市化政策的对策思路。文中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对于学习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的初学者而言,具有的借鉴意义。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传统的研究课题注入了全新的研究角度。作者一改传统的著作方法,大胆尝试用总论编、地区编、专题编和宏观编这四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科学地选择了上海这一中国乃至世界特大城市作为研究的个案,因为上海城市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往往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率先性或先兆性,上海郊区的农村非农化和城市化水平也位居全国领先水平,特别是作者抓住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孕育着新一轮深层次再转移的发展势头,以及上海都市型特色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契机,从上海地区的专题研究拓展到宏观编的全国范围。 第二,资料丰富,数据翔实。从本书所从事的个案分析和总体论述看,作者不但自己深入实际,从事到点到户的调查访问,还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论文专著的检索工作,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数
融资租赁集金融、贸易、服务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金融功能,在国际上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本书针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狭窄单一的问题,本着经营城市的理念,在梳理了基础设施和融资租赁相关概念脉络的基础上,阐述了基础设施融资租赁与经营城市的重要关系。在对融资租赁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应用的操作实务进行系统介绍的同时,辅以大量的案例和合同,旨在使读者能够全面、系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基础设施融资租赁实践中所需的基本业务知识。本书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拓展了融资租赁应用的领域,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租赁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书是一本发展经济学、环境学、地理学、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学和城市规划学等专业学生的读物。城市经济学20世纪初从新古典经济学分离出来,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综合了地理学、社会学、房地产学、规划学和环境学等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社会里。研究城市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站在全球的高度来审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这正是本书的主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转型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各类城市经济相关问题在本书中都有阐述。这是一部来自英国的城市经济学经典之作。
本书进行的研究工作是,从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的角度出发进行一项案例研究,其目的是努力提高对“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问题的认识水平,同时致力于推动广州“城中村”的改制工作。本书从改制及社区发展中的管治问题人手,采用规范陈述和事实描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阐述了广州“城中村”问题和“城中村”改制的必要性,对“城中村”改制中的利益和行动问题,以及建构“城中村”新型社区管治架构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关于“城中村”改制的对策建议。
《成都调查》的核心思想是定义和解析“成都创新铁三角”,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主要从产权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层民主——尊重个人权利三个方面来阐述。产权改革:奈斯比特认为,不进行产权改革,一切都是妄谈。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成都市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
本书从理论研究、政策实践、实际成效等方面对北京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北京狭义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对2007~2012年北京狭义城乡一体化进程做了动态监测与评价。同时,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了北京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书主要涉及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主要特点有:,基础性。本书突出在内容上系统地阐述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第二,前瞻性。本书内容与外城市管理的发展紧密结合,体现学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成果。如在世界与中国的城市化、外城市管理模式、城市营销管理与城市品牌等领域着墨甚多。第三,发散性。本书运用现代城市管理的理论依据及方法,分别对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及城市社会管理等进行介绍。第四,阅读性及实践性。每章附有阅读资料及思考题,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荡思想火花。本教材可供各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MPA学员的学习用书,还可供广大城市管理人员及相关工作者、爱好者查阅参考。
主张遵从大城市化规律的声音,在当代中国,还是太弱小、太分散了,像一滴滴露珠,一滴落到知识干涸的大地上,就很快消失,无影无踪。因此,本书把这样的声音集中起来,汇聚了多篇城市化研究领域的精品文章,试图使一个个弱小的声音集聚起来,滴水成溪,汇聚成河,为中国大城市化的道路指明方向。
上海市是一座商业、工业、金融贸易发达的大城市,是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时期的建设使上海的规划管理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为此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耿毓修总工程师等同志编写了这本《城市规划管理》。这是一本较全面的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书籍,书中所论述的都是从上海的工作经验出发,作者们态度严谨,并没有引作为普遍的经验,不过我认为可以为其他城市作为参考借鉴。 现在,常有一种现象: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往往容易脱节。规划设计人员有时关心管理工作不够,缺乏从管理角度考虑问题,管理人员有时也有规划要求理解不尽一致的地方。希望大家都重视规划管理工作,正如本书中所提的概念,城市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化,是城市规划的延续部分,是一条线上的两上段,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城市规划。从这一概念出发来认识,并做好
融资租赁集金融、贸易、服务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金融功能,在国际上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本书针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狭窄单一的问题,本着经营城市的理念,在梳理了基础设施和融资租赁相关概念脉络的基础上,阐述了基础设施融资租赁与经营城市的重要关系。在对融资租赁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应用的操作实务进行系统介绍的同时,辅以大量的案例和合同,旨在使读者能够全面、系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基础设施融资租赁实践中所需的基本业务知识。本书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拓展了融资租赁应用的领域,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租赁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推进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城镇化》内容包括:中国的经济效率与集聚经济的提升;规划结构紧凑、密集、充满活力的城市;联系人群,链接商业;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进行融资;政策制定者的执行方案;包容性城镇化与城乡—体化等。
《城市发展:愿景与实践(基于上海世博会城市实践区案例的分析)》内容简介:当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人,越来越多地迁移到城市,工作、居住、生活在城市,城市这一特殊空间本身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展等,城市环境也随之变化。变之天道,不可逆转,关键是变化之方向,行变之路径。人们信奉和追求“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势必要关注“什么是美好的城市”,自然要憧憬城市的未来。幸运之极,以城市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创新了城市实践区的展示方式,其集世界城市实践精彩案例之大成,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游视未来城市之窗,使我们有机会领略城市文明演化的愿景,从中感悟城市科学发展的真谛。 早在城市实践区案例申报和遴选阶段,时任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白文华先生以其远见卓识和敏锐的眼光捕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