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2014年第1集)(总第63集)》主要内容包括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理解与适用;工伤保险行政纠纷典型案例;行政诉讼法修改中的结构性矛盾及其消解;论行政赔偿司法救济的时效——以行政诉讼类型化为视角等。
本书通过对民事代理理论与立法比较深入的探讨,旨在确立我国法制变迁中代理法理念,以期建立完善的代理法律规范模式。其研究路径在理论框架上仍以大陆法立法体系为基础,主要对代理权、代理权之授与、代理行为、无权代理等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在制度层面上对这些理论意义的局限又进行了充分的检讨,并从不同角度比较了英美法代理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主张在大陆法的理论结构中引入英美代理制度的适当内容,并以此建立和完善我国民事代理立法制度。 本书分八章,内容提要如下: 对代理进行部体的“概述”是章的内容。本章对于代理的认识体系仍然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大陆法上的代理观念为基础,对于民事代理的制度价值、概念特征、范围的限定、类型划分以及相关概念的比较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但并不拘泥于因有的理论
《地方立法权限与立法程序研究》包括:章地方立法权;第二章地方立法权限的法律规定;第三章比较国外地方立法的权限划分;第四章地方立法权的历史和现状;第五章地方权力机关立法的权限;第六章地方行政立法的权限;第七章地方立法与公民权利义务;第八章地方立法权力与义务的协调统一等等。
本书介绍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知识,包括行政法主体、行政行为、行政救济与行政法制监督、行政诉讼五篇内容。
《中国反恐怖主义法教程(第2版)/反恐怖主义系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力求正确阐述反恐法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反映反恐立法、司法和理论方面的新成果,以提高教材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本教材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论,包括6章,主要阐述反恐怖主义法学概述、反恐怖主义法中的基本法律概念、基本原则、反恐怖主义工作的基本范畴、反恐怖主义工作的基本原理、去化制度等。下编为分论,包括7章,主要阐述安全防范、情报信息、调查、应对处置、国际合作、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尽量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国防法概论》是军事科学院1995年列项科研课题。在研究中,我们力求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以我国分布的第一部国防法为研究对象,吸取和借鉴中外国防理论和法学理论的,系统地探索我国国防法所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
2005年1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这是党中央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全局出发,为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根本途径。为使广大干部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和坚决贯彻《实施纲要》中制度建设部分的内容,中央纪委法规室负责起草《实施纲要》制度部分的同志编写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118项制度解读》一书。本
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部分基础理论篇,从作为行政解释前提的法律解释和行政开始,展开对解释和行政的法律意义追问,主要内容是:法律为什么需要解释、谁有权解释法律、行政是什么、行政为什么重要。 第二部分现实剖析篇,对作为行政法渊源的行政解释即现实中的有权解释——立法性的行政解释进行分析,指出缺点,提出批评,发出建议。主要内容是:我国现行行政解释的法律依据、我国现行行政解释体制的特点、我国现行行政解释体制的弊端、我国现行行政解释体制的改善、我国现行行政解释评析。 第三部分理论创新篇,是本书的重点,首次提出并全面论述作为行政法的适用方法的行政解释,从行政过程性、行政过程意思表示的确立、公务员成为行政主体之必要性人手,对行政解释进行重新解读与定位。主要内容是:行政解释主体的定位:
为了方便遇到事故伤害的当事人及其家属找到索赔依据,方便律师和司法工作者在遇到损害赔偿案件时快速、准确地找到办案依据,我们组织相关法律专家、编辑出版了损害赔偿一本通丛书。 本书以《医疗事故赔偿一本通》施行以来的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为基础,以该法及其配套司法解释为主干,结合有关配套法律规定,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该法及其配套法律法规的立法原则和相互关系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