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结构上分为三部分11章。部分绪论,是对罪犯改造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状况的简介。其中,章回顾了中国和西方国家改造罪犯的简要历史;第二章介绍了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罪犯改造方面的理论探讨成果与基本状况。第二部分是犯罪原因论。首先在第三章中阐述了犯因性差异理论的基本内容,在论述中提出了若干新的概念和观点。第四章集中论述了犯因性差异的维度,介绍了犯因性差异在多方面的表现。第三部分是罪犯改造论,论述了犯因性差异理论及其在罪犯改造中的应用问题。其中,第五章论述了犯因性差异理论与罪犯改造的关系,探讨了这方面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若干新的概念和观点。第六章探讨了将犯因性差异理论应用于罪犯改造活动的若干具体问题。最后几章论述对不同的犯因性因素的改造方法等问题,其中,第七章论述了犯因性环境因素与改
考虑到刑事司法解释数量众多,尤其是同一司法解释中往往涉及不同种类罪名的定罪量刑和罪数等规定,司法工作者需要查阅某一罪名相关规定时可能有所遗漏,故本书将相关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内容拆分到各罪名下,以便读者办案、学习时速查。本书汇集了现行有效刑事法律、立法解释、司法解释、重要司法文件的绝大部分内容,并按照司法实践中关注的主要问题,细分为以下板块,供读者按需查找:1.立法修改情况:针对历次修正案、修改决定对刑法修正的情况及罪名变化情况,列出修改前的原条文及修改时间,并对新旧条文不一致的地方画波浪线标出(涉及两次修改的,次修改前后不一致的地方用直线,第二次修改前后不一致的地方用波浪线),便于读者根据不同案发时间适用不同的条文。由于1997年以前发生的案件尚需立案、侦查、公诉、审理的现已不多见
本书内容反映了作者研究刑法12年来对我国刑法基本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形成过程以及独特的思考方法、视角、维度。本书着重对犯罪概念与特征,法定犯的特征与认定,作为犯与不作为犯区别标准,刑法中的实行行为,直接故意存在的范围,注意能力判断标准与业务过失判断基点,共同过失犯罪,“片面共犯”与承继共犯,单位犯罪的理论基础。严格责任问题,未遂犯、累犯的刑事责任根据,国际犯罪个人刑事责任,罚金刑易科制度。数罪并罚疑难问题,假释制度的立法完善,以及结果加重犯的构造模式与归责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尝试与创新性探讨,形成关于刑法基本理论的认识与思考。
本书以刑事数量规范为视角,系统检视了我国现有犯罪构成理论的局限性,全面讨论了罪量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地位及作用,首次提出:传统的构成要件四要件主要担负着行为类型的识别功能,罪量担负着价值评判的标示功能,使得罪量作为构成要件的地位得到充分说明和论证,并使得传统犯罪构成四要件的作用得以全新阐释。次提出刑事规范中的数量是罪量的标示方式之一,刑事数量规范的本质得以揭示,避免了刑法理论对刑事数量规范认识的混乱。同时,本书次系统论证了累计处罚制度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全面解析了累计处罚制度的基本内容,使累计计算从零散的法律规定上升为犯罪论中富有体系性的制度,从而使累计处罚制度与数罪并罚制度取得同种重要的理论地位。并且,本书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刑法中数量的认定问题,提出了数量计量的原则及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