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价值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它深奥而实在,艰涩又丰富,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法律人思索和探悉。凯尔森为法律带上科学的光环,价值成为一个无法被科学地回答的难题。然而,法毕竟是存在于的历史之中,并与特定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它的价值也许不能被科学定义,但是,却成为纷繁的社会中寻求平衡的艺术。恰如美国学者贝勒斯指出的“许多所谓的事实问题都是价值问题”,当我们沉思现代法学的许多困境时,方才大悟:原来答案终究还要回到法学研究的最初——价值研究中去寻找。从价值开始,又回到价值,法学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完成了一个轮回。这个轮回也是我从大学开始接触法律,到后来讲授法律、研究法律的过程。只是我的轮回是围绕着法的一个部分——经济法展开的。
《经济法专论》将经济法界定为调整市场监管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据此,本书分为经济法原理、市场监管法和宏观调控法三编,并分别就各编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和研究,进一步拓展、深化了对经济法的理解和认识,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较为清新、隽永的经济法画卷。
《经济法基础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是“中国书籍文库”系列之一。 薛全忠、马召伟主编的《经济法基础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内容分为三编。编:经济法基础理论;第二编:经济法实务相关理论指导;第三编:经济法实务相关法条及典型案例。具体分为十三章。
随着经济法的法学研究和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需要结合经济法理论和制度的发展,进一步提炼和揭示经济法的相关原理。《经济法原理》一书就是在这个方面所作出的努力。《经济法原理(学术教科书)》由张守文编著,本书提出了经济法学领域至为重要且紧密关联的三个基本原理,即差异原理、结构原理和均衡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五个重要原理,即双手并用原理、两个失灵原理、利益多元原理、多重博弈原理和交易成本原理,这些原理为思考经济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结合上述基本原理和重要原理,本书对经济法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制度分别展开探讨,并在结构上分为总论(章至第十一章)和分论(第十二章到第十八章)两个部分。而无论是总论抑或分论部分的思考,都与经济法的诸多重要原理直接相关。在总论部分,本书着重从差异原理出发,探讨了经
经济法学是法学家族中的后起之秀,目前学术上对其仍是众说纷纭。我一直以为,要使经济法能够站得起、立得住,仅对有关具体经济法律制度进行研究是不够的,还须对经济法学的概念、范畴和基本理论进行系统深入探讨,以奠定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品格。世明教授不惧辛苦,对法学及经济法学界存在的避重就轻倾向和不时滋生蔓延的畏难情绪不以为然,独辟蹊径,对经济法学的理论渊源和流变进行研究,着重梳理经济法学术发展的脉络。此课题兼及法学、社会经济和历史的辩证思维,涉及德日英俄诸语种文献,研究难度和工作量很大,但又是建构经济法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因此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所在,令本书在众多经济法出版物中展露头角、独树一帜。学术著作的生命力不是依靠任何人自夸自擂而得以保持的,必须经受住市场考验。本书出版后引
经济法理念是整个经济法理论架构中的一个更为上位的理论命题。本书按照“经济法理念的理论基础经济法理念的内涵和具体表现经济法理念的实现”这个层层递进的思路而展开。全书除绪论之外,作了上篇、中篇和下篇的划分。上篇为“基础篇”,主要阐述了与经济法理念的形成有直接关联的一般性理论问题。该篇由“经济法理念考辨”、“经济法理念的本源”和“经济法理念的时代性”三章所组成。中篇为“理念篇”,主要阐述了经济法具体理念的内涵、价值和意义。该篇由“经济法的人本主义理念”、“经济法的实质正义理念”、“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经济法的适度干预理念”五章所组成。下篇为“实现篇”,主要阐述了经济法理念的实现法治保障机制。该篇由“经济法理念实现的宪政进路”、“经济法形式理性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