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动物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表现,虐待动物是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接受不了的社会丑恶现象,危害极大,而且道德谴责在阻止虐待动物方面苍白无力。研究小组顺应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开展反虐待动物立法研究和立法推动工作,既是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怜悯生命的良好传统的需要,也是坚持现代生态文明、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建设人和动物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共处社会的需要。
环境议题的崛起,正考验着每一国家的政府与国民,如何在期待技术层面的解决之余,认真思考政策与法律层面的建制。本书从环境权、环境立法、环境刑罚、环境影响评估、民众参与环保以及公害纠纷等方面,广泛探索环境问题的政策与法律背景。除了学理的分析外,本书亦多方引进先进国家的制度与理念,更深入解析五轻设厂与林园事件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环保事件。本书的出版,期提供决策者与关心环境议题的人,一个更有深度的思考空间。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本教科书目前至少已被20多个国家的大学所采用,是一本的环境经济学研究专著和教材。相对于有关外专著或教材,这本书的确更为科学、全面和专深,它包括了其他一些著作还没有纳入的科学内容。更为可贵的是,这本书的学科体系设计得更有逻辑:首先,它把可持续发展视作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并论述了可持续性理念下的环境伦理观。而我们在其他不少著作中却没有发现这一点;其次,在这个前提下,它集资论述了环境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理论和方法问题或重大的环境经济问题,如经济效率,市场失灵,公共政策,环境资源的利用,森林问题,污染控制,国际环境经济,环境价值,环境核算,等等,从而为设计和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奠定了一个不错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这本书的科学水平明显高于以往的有关著述。
本书针对邻避设施选址引发的不同主体间利益冲突,进行类型化比较研究,从源头上权衡和化解不同种类邻避设施选址中的利益冲突,进而提出:多元主体联动参与、合理配置邻避设施选址利益、对冲突进行事前防范、设计有效的化解邻避设施选址中利益冲突的具体路径、形成多主体的彼此互动的网络关系等对策,以平衡多主体之间的利益,从而为建立避免或化解邻避纠纷长效机制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