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无非涉及审判程序、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等三个基本方面。《行政行为的可诉性与原告资格》和《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与法律适用》两书正是按照这种结构安排的。前者对审判程序未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只是对当前争议问题较多、情况较为复杂的行政行为可诉性及原告资格两大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涉及世贸组织规则的司法审查问题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行政审判的新领域,本书结合有关司法解释,对此作出了专题研究;本书还对当前审理行政许可案件等广受关注的审判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考虑到现有行政诉讼著作对行政诉讼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论述较少,或者对实践问题的针对性不强,后者紧密结合审判实际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论述。
《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中人权保障机制建设》按照非法证据排除与人权保障、技术侦察措施的依法适用与人权保障、强制措施的依法适用与人权保障、辩护制度的依法适用与人权保障、职务犯罪侦查与人权保障等专题收集论文。《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中人权保障机制建设》收集的这些论文选题广泛,涉及刑事诉讼法关于人权保障的各个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研究特点较为突出,很多文章都是紧密结合当下司法实践来探讨分析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关于人权保障的相关内容,所提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在刑事司法程序中如何加强人权保障是很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值得借鉴和推广。
《抗诉论》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厘清抗诉制度的概念、价值、理论基础等基本理论入手,回顾了我国抗诉制度的历史沿革,对刑事抗诉、民事抗诉、行政抗诉这抗诉制度的理论基础、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并就抗诉制度的发展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思路。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是《抗诉论》的特色。
《迈向社会和谐的纠纷解决》是一项有关纠纷解决机制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对策性的研究报告,旨在结合当下中国的现实,全面认识中国社会的纠纷及其解决状况,清晰概括各类纠纷解决机制的缺陷,明确提出改革完善的政策建议以及合理配置纠纷解决机制的方案,从整体对纠纷解决机制进行重构。
《虚假诉讼防治的理论与实践》是天心区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如何针对虚假诉讼的经验总结。《虚假诉讼防治的理论与实践》分为防治虚假诉讼理论探索、典型虚假诉讼查证实例、附则等三部分。在防治虚假诉讼理论探索部分,作者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出虚假诉讼防治在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如何预防和治理;在典型虚假诉讼查证实例部分,作者把在实际审理案件过程中,如何防治虚假诉讼的典型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分析,以供审判实践借鉴;附则部分是其他媒体对天心区法院防治虚假诉讼的先进事迹进行的报道和如何防治虚假诉讼的规范性文件。
如何提高调解能力,在诉讼中通过调解化解纷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总结出规律性的经验和系统化的策略技巧,我们把调解过程分为准备阶段、进行阶段和最后阶段。每一阶段调解工作的重点不一样。在准备阶段,重在分析纠纷,找出案件的症结所在,确定合适的调解参加人和调解时机;在进行阶段,关键在于运用适当的调解方法,促使双方形成初步的解决方案;在最后阶段,工作的重点是如何突破调解中的障碍,择优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并非每个案件的调解过程都可以清晰地分为这三个阶段,我们这样划分是为了尽可能地展现出调解的过程,也便于分析总结调解各阶段的经验与理论,希望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高等学校法学精品教材系列:民事诉讼法(第7版)》以我国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为依据,结合司法改革和民事审判的实践,阐述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程序。作者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力求体现的立法、司法和学术研究动态,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