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法律》以国际贸易专业大中专在校生和广大现时或潜在的国际商务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力求为之提供体系完整、内容实用的国际商务系列范本,以期对其学习、工作和晋级有所裨益。因此,《国际商务法律》在考虑了各学科自身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根据读者的普遍需要作了有机组合,是对该学科体系的拓展和知识更新。
《中国法学教科书原理与研究系列:国际私法学(第2版)》在基本理论方面,围绕国际私法是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这一基本观点来展开对整个国际私法学的研究和探讨;对传统的国际私法学理论,如国际私法的调整对象、范围、性质等作了新的反思;对其中的一些概念,如冲突规范和实体规范以及统一实体规范等作了新的阐述;对其他一些概念,如准据法、识别等作了更加准确、规范和统一的界定。 《中国法学教科书原理与研究系列:国际私法学(第2版)》在体系上,采用了与目前外已经出版的所有国际私法论著都不尽相同的逻辑结构,对国际私法学的相关内容作了完全不同的结构设计;较为广泛和系统地研究和探讨了国际私法领域的各种民事和商事法律规范,同时也只研究和探讨了国际私法领域的各种民事和商事法律规范。
国际商法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发展的学科。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经贸部下属的外贸院校开设国际商法并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这门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不仅受到在校学生的欢迎,同时也得到了从事国际商事活动人们的普遍关注和肯定。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时至今日国际商法的学科体系尚不成熟。它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及与相关法律学科的关系等问题,在理论上并无系统的阐述和一致的看法,以致于在一些院校的法律专业中,国际商法的部分内容多被国际经济法或国际贸易法取而代之。 在国际商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也经常向老师提出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学科的划分应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和科学的原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划分学科的时候,又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无论是国际商法,还是国际经济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跨国经营,因此,了解和运用国际税收的法律知识和理论就显得非常必要。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国际税法概述,税收管辖权,国际重复征税,国际逃税与国际避税,国际税收协定等。另外,在每章之后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的方式提出思考题,使学生在学习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加深对国际税收法律规则的理解。本教材主要供各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国际税法学习选用,同时,对公司、企业从事涉外业务的人员也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甄采了大量的文献及手资料,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视角阐释了常设国际刑事法院建立和运作过程中的基本、核心问题。作者认为,历史性的国际刑事审判由于缺乏系统的组织机构和运作原则与模式而显现出各种弊端,当代的国际刑事审判虽然有所改进,但仍未摆脱历史的笼罩与地域的局限性,创建常设国际刑事法院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为确保常设国际刑事法院的有效运行,尊重国家主权原则和保障人权原则不可或缺;为体现该原则的精神,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与国家管辖权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并行的,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国家刑事管辖权行使中的缺憾。同时作者试图打破国际法上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传统观念,探讨了团体或组织、甚至国家承担刑事责任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强调打击国际犯罪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福祉的关键
在近20年以来的人类发展历史上,金融衍生交易可能是争议的几件人类发明之一,赞赏者莫不视之为天使而推崇备至,鄙弃者却目为洪水猛兽避尤不及,从来就是聚讼纷纭,毁誉参半。但不论外界如何评说,金融衍生交易正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地增长与发展,改变着金融市场乃至我们的生活。如今,对金融衍生交易的研究已如火如茶地成为显学,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要手段的金融工程学也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科学。相形之下,法学领域对此课题的研究程度与其重要性相比,极不成比例。笔者无意追赶时髦,但认为法律如果不对现实生活中最被关注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与解答,对于被研究对象与法律科学本身而言,都是有缺憾与不完整的。这成为本文写作的初衷。 金融衍生交易法制是一个大题目,涵盖的法律问题众多,本文选取了“国际互换与衍生工具交易协会”
近年来,我国学界已有多部涉及保障措施的书籍问世,不仅包括了对WTO保障条款的一般性介绍或对保障措施争端案例的剖析,而且也出现了保障措施的比较法研究,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发展。这不仅仅因为WTO协议与各国贸易法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比较法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WTO保障措施协议的实体和程序内容;更能够站在发展中国家角度,考虑实践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而本书则抽取了中美两国的保障措施,做一尝试性的研究,一则可为WTO保障措施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学理性探讨;二则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保障措施的或区域的立法,关注保障措施的发展及动态。
本书作者系统地诠释了中国最近几年与外国签订的双边引渡条约中的各项规范,介绍了我国的有关立法在借鉴和采纳国际引渡合作规则时的基本考虑和谈判背景,结合中国的法律和司法实践探讨了一些与引渡有关的国际法理论问题,并且就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现有引渡有关的审查和执行程序问题并将此程序从理论上界定为“引渡诉讼”,力求将其严格地纳入法制轨道;在对我国暂行的引渡案件“主管机关会审制”及其得弊进行评述后,针对各主管机关在引渡诉讼中的职责分工和相应的审查和执行程序,从学者的角度,为拟议中的有关立法提出了一整套方案。
本书从法律规制和组织规制两个层面论述海洋生物资源的国际保护。在法律规制层面,用历史方法系统梳理从公海自由的习惯法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其后的海洋生物资源国际保护的演进过程。集中剖析公海捕鱼自由到相对自由,再到严格渔业管理制度的国际海洋法发展趋势,对所涉多项国际海洋法公约或协定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国际环境法领域的基本原则分析其对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国际立法的深刻影响。
《国际私法程序中礼让的新作用》论述了美国的礼让原则等法律制度对国际私法程序的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在导论之后,本书首先介绍了美国国际法尤其是国际私法程序中所适用的基本原则,接着从构成要件、与意思自治原则的关系、与国际仲裁的关系等角度介绍了礼让原则,接下来介绍了美国法的域外适用的概念、标准与构成要件以及与礼让原则的关系,然后介绍了外国主权豁免原则及其例外尤其是限制豁免原则的历史发展、具体内涵以及所带来的影响,最后以《美国法典》第28编782条为中心介绍了美国的国际司法协助原则及其在实践中的运作。
《著作权的国际私法问题研究》在著作权法领域,由于作者权法律体系与法律体系的并存,国际公约只是为各国的著作权保护规定了标准,因此,各国之间的法律冲突井未止息。针对这些法律冲突,《著作权的国际私法问题研究》首先对跨国著作权纠纷的管辖权行使原则进行了探讨,井对此类纠纷的法律适用规则和方法进行了剖析。然后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跨国著作权纠纷的管辖权行使和法律适用新难題进行了阐释,建议对传统管辖权规则和法律适用规则做一些改良或者进行新的解释。最后,通过观察国际私法基本制度例如识别、先决问题、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等在涉外著作权案件申的使用,认为不仅应制定更为灵活的复合性冲突规范,而且应由司法机关在适用冲突规范时带有目的性地运用这些基本制度。
“国际法”是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国际法的基本知识,增强对国际关系、国际法律原则和规则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内容共包括十五章。章为导论,第二章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第三章为国际法的主体,第四章为国际法律责任,第五章为国际法上的居民,第六章为国际人权法,第七章为国家领土,第八章为海洋法,第九章为空间法,第十章为国际环境法,第十一章为外交与领事关系法,第十二章为条约法,第十三章为国际组织,第十四章为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第十五章为武装冲突法。 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如何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舍,一直是作者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为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每章之前一般都特设案例,其内容涉及本章之基本原理,在每章之后
本书从法律规制和组织规制两个层面论述海洋生物资源的国际保护。在法律规制层面,用历史方法系统梳理从公海自由的习惯法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其后的海洋生物资源国际保护的演进过程。集中剖析公海捕鱼自由到相对自由,再到严格渔业管理制度的国际海洋法发展趋势,对所涉多项国际海洋法公约或协定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国际环境法领域的基本原则分析其对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国际立法的深刻影响。
本书是纪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献礼之作。深圳特区国际仲裁事业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的产物,因中国改革开放而生,与经济特区共成长。本书回顾了特区国际仲裁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跨越两个世纪近四十年的创新与发展,并对中国仲裁在特区的进一步国际化和现代化进行了展望。 本书收录了125篇文章,作者有的已届耄耋之龄,有的刚过弱冠之年;有的是著名学者,有的是仲裁新兵;有的来自中地各主要城市或港澳台地区,有的来自万里之外的欧洲、美洲或大洋洲。一篇篇热情的文章,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或者是难忘的瞬间,或者是深刻的感悟,或者是淡淡的回忆,或者是长远的展望。在这“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半亩方塘”,虽然“泉眼无声”,但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特区源源不断的活力,能清晰地听到国际仲裁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