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南方都市报社论的第二次结集。社论代表了报社对于时局和事件的立场,本书更是集中体现了南方都市报这张在风雨中成长的报纸独立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思考和发言,所选定的立场、关注的角度、申说的力度、坚持的韧性,使其有别于个人发言的性质与力量,更具备公共讨论和博弈的意味与价值。 个人观点的精彩尖锐,在私人言论已不受明显管制的背景下,正趋于常态,而且也非报纸所独美;社论代表报社作机构发言,所选定的立场,关注的角度,申说的力度,坚持的韧性,则有别于个人发言的性质与力量,更具备公共讨论和博弈的意味与价值。因此,如果有读者在欣赏我们的街谈与个论的同时,能够保持对南都社论的特别关注,则说明他了解机构发言的价值与现状。出版南都社论的年度选集,值得凸显的,正是我们对于机构发言的实践与建设。
本书精选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开发表在中国组织人事报上的本报评论员文章,这些评论员文章紧跟中央精神和时代脉搏,围绕组织工作的重要会议、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及时发声,阐释政策精神,解读工作部署,回应社会关切,弘扬清风正气,为推动组织工作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对从事组工宣传特别是言论写作的同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为公共领域最重要的声音之一,刘瑜的文字向来拥趸众多,之前的作品更多关注美国民主,与中国相关度不高。而本书更多关注东亚、中东欧、南美洲以及非洲国家的政治与民主化,比如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赞比亚等,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参差不齐,而很多情况与现今中国有较强的可比性,这无疑让这本书更生动,更接地气。 喜欢刘瑜文字的人,在本书中仍然可以找到惊喜,她是幽默的:“所谓民主,就是选一个人上去挨骂。”她还是犀利的:“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书中内容,包括、国际时政、政治书评影评以及一些个体化思考的杂论,更为多样化,阅读上带有跳跃感,但并不会有断裂之感,相反,用刘瑜自己的话说:“我相信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所传递的信息,相比它们零散的存在,其重量和清晰度是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乃由于它们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文化的概念非常宽泛,但它的深层潜藏着人们思想行为的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趣味。 文学名篇精粹光润、千锤百炼、声情并茂、朗朗上口,具有久传远播的生命功能。 由于文学名篇具有文化精神聚焦的特征和久传广播、深入人心的功能,不妨这样认为,它们是国魂与国民的一种的精神契合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不断地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进行时,是做不完的事情,所以我们党还要继续做下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为了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书稿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立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标准是不断提高的现实,重点阐述人民生活深感受的教育、医疗、住房和环境四个领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展望未来的角度为在这些领域进一步促改革、补短板,不断实现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建言献策。选题具有新颖性,切合主题出版方向。
启蒙是 祛魅 的思想革命,新启蒙则是祛 启蒙 之 理性 之魅的再启蒙。中国新启蒙之 新 ,在于既追寻现代性而批判传统,又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审思批判。在晚清五四启蒙运动以现代批判传统的欧化思潮之外,另有一些思想明敏的启蒙学者,对现代性与传统进行辩证批判,如章太炎以佛庄批判进步主义的俱分进化论,鲁迅以精神个人主义矫正现代欧洲大众社会与物质主义的 立人 主张,杜亚泉对东西文化的辩证思考,欧战后梁启超对进化论、科学主义、物质主义的反思,梁漱溟对中西印文化的探索,吴宓以人文主义批判物质主义,张申府之 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的 新启蒙 主张,冯友兰之 旧邦新命 的中国现代化论,贺麟的 儒化的现代化 主张,李长之反思五四的 中国文艺复兴 论,构成了一幅 新启蒙 的思想图景。这些被五四启蒙运动的巨大光环所遮蔽的富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