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 准确把握、学习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思想,是切实贯彻一系列顶层设计和部署安排,更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现实需要、方向和路径。《中国式现代化》辑录了人民日报理论版“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系列文章,以及其他作者有关这一主题的论述,全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定义、内涵、特征和时代要求等,是党内外领导干部全面建设社会主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可不读的理论指
本书以叙事优化为核心,从文本、图像、记忆出发,结合个体记忆、集体记忆、红色记忆、社会记忆以及纪念性符号、纪念性仪式和纪念性空间等要素的分析,用“下探民隐的尝试”和“由下而上的历史”分析策略,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揭示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变迁背后的心智、心态和心性,发展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叙事话语、叙事方式和叙事风格。本书着重阐述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当中,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隐藏着事实行为主体的感悟、体验、参与、思考等的具体“经历”。相较于各个学科来说,以叙事为核心,将思想政治教育分析进入新文化史研究的视野,无疑是一次跨越历史时空的“陌生体验”。
围绕中国传媒法制建设这一核心话题,首先明确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基础,其次找准立法视野和研究方法,再次则明白,除了体制和法律的冲突外,传媒法制建设还有哪些观念性障碍。接下来的第四步是针对障碍,思考 怎么办 ,希望找到的办法(或路径)能够冲破体制、法律、观念三者的围困(而冲破观念的围困是基础)。其具体作法是,以找准的研究方法回观历史,在历史叙事中总结经验、找准思路、凝聚概念,逐步明晰何种制度应该以什么样的路径进行创设与革新。第五步,认识历史后,将历史与现实相连接,打通思维,发现*近的相类似的典型案例,然后提炼出一条传媒法制建设的新路径: 因事成制 路径。本书将花一章的篇幅从必要性、可能性和如何运行三个方面证成该路径。其中,书中主体内容的思路是:因为观念支配行动,观念带动法制变革,因此,法
本书系白乐日先生去世之后,1968年在法国 出版社伽里玛出版社组织的“人文科学书库”系列中,由戴密微等汉学家将其重要论文结集出版的专题性论文集。收录了作者一生中的重要论文十四篇。这些论文按照白乐日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分为“社会与官僚制度”“汉朝末年的危机”“经济史”和“现代时间”四个部分。这是在西方汉学领域, 次有人认真地研究了中国历史的经济方面,该文集是法国汉学从人文科学延伸到社会科学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年月,罗素怀着对东方智慧国度的敬仰之情抵达上海。他不满于在苏联见到的革命后的种种情形,是到中国来“寻找新的希望”的。罗素在中国讲学、访问一年,悉心研讨中国文化,尤其着眼于中西文化的异同,于年发表了《中国问题》一书。时隔近一个世纪,罗素在书中预言的种种情形皆在美国、苏联、中国和日本的发展进程中一一应验了,我们不禁深深为这位睿智的老人所折服。 罗素著文一向文采灿然,议论风发,如谈到汉字的特点时说:“它没有字母语言的诸多便利,但是它体现着简朴、终极的真理,不为狂风暴雨摧残,不受艰难时日侵袭,保护中华文明绵延四千余年。它坚固、方正而优美,恰如它所代表的精神。”至今读来仍余味无穷,口齿留香。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将分三卷本完成,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世界地缘政治三大支点即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特征及其差异;以及基于这种差异的世界主要国家力量彼此作用可达到的极限和底线。在前两项研究基础上,描述出中国未来崛起的可为空间和不可为空间。《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上卷)》主要研究的是大西洋、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特征及其中主要国家的博弈规律。台海统一问题是本卷研究的重点。后两卷将研究: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特征及其介入,尤其是强力介入世界事务能力的底线与极限;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特征及此间的大国博弈规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实现祖国统一为核心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未来三年,将是推动改革的关键时期,本书紧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热点,对房地产调控、医疗改革、行政改革、自贸区建设、人才危机、世界能源格局、国际贸易规则等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观点独到,语言犀利。作者或援引、或驳斥了吴敬琏、郎咸平、林毅夫、迟福林等多位名家学者的观点论断,分析了中国将在未来三年遇到的难题和风险,讨论了中国面临的改革和转型困境。
这是一部断代政治制度史研究论著,作者通过对萧梁封爵制、官班制及教育制度等八个方面展开探讨,基本廓清了萧梁政治制度的面貌。作者每研究一个专题,皆从清理相关学术积累着手,进而通过对史料的整理、辨析,或商榷、或立论,学风严谨、论述依据充分,许多认识突破旧说,不少方面可以填补以往研究的空白,对于深化六朝史研究,无疑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