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诞生于1945年,它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核时代。作为一种划时代的颠覆性的武器,它的出现极大冲击和改变了传统的战争观,核战争呈现出与传统战争完全不同的面貌和特质。核武器对战争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核战争是否还是政治的延续和另一种手段?核时代大国间还可能爆发战争吗?核武器之于小国的意义又是什么?本书将为读者解答。面对毁灭性核战争,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最终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是人类的专享选择。
在江苏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中,陈列着开国大将粟裕生前研读的《孙子新研究》,该书便是中国近代军事学巨擘李浴日《黄埔军校孙子兵法课》的基础。李浴日一生研究《孙子兵法》,不仅为了传承民族智慧,更因民族危难的紧迫性。在抗日战争期间,李浴日在黄埔军校、民国陆军大学讲授《孙子兵法》,在各抗战前线献计献策,发表演说,激发将士的勇气和信心。他与浙江蒋百里、云南杨杰同为军事学三巨擘,被当时公认为“孙子兵法研究第一人”,是全球孙子研究热的引领者,于右任大赞其“与孙子同不朽”。《黄埔军校孙子兵法课》收录《孙子兵法》原文及中国近代军事专家李浴日的研究成果,既有针对原著的逐句解说,又有中外谋略的对比研究,阐明孙武智谋的哲学思想渊源,剖析《孙子兵法》深藏的智慧与具体应用之法。
《回家——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纪实》首次以纪实文学形式深情讲述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历程及为烈士寻亲的感人故事。作品沿着“待我回家”“代我回家”“带我回家”,终于英魂归来的线索,讲述志愿军将士英勇战斗无惧牺牲、祖国迎回安葬志愿军烈士遗骸、为烈士艰难寻亲、志愿军老兵和烈士亲属对烈士“回家”魂牵梦萦的期盼。该书旨在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反映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成就,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讲好新时代英雄和烈士故事的主题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