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手中的这本书,是我和盛洪先生的一次对话。不过那已经是六年以前的事情了。记得当时我们在北京郊区昌平县城近,找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度假村,除了吃饭、睡觉和散步,上午、下午和晚上都用来交谈了。记忆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它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瞬间就能够把你带到某种情境之中。当年我们一起"聊大天"的情景,忽然间竟变得如此之真切,历历在目,真有恍如隔日之感。
20世纪以来的一百多年,传统乡土中国发生了重大转变,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重大曲折,期间也伴随着众多学术探索和争论。在本书中,作者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找乡村社会的根基,作者提出了中国乡村的根基在家户制的观点,这在农村基础理论方面是一个突破;其次,作者描述、探讨了中国农村社会形态的变迁和更迭,从区域社会底色的角度探索集体经营和家庭经营的根基和发生机理;第三,现代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使得当下乡村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之下,必然要求创新乡村治理。作者以调研为基础,探讨了中国农村城镇化的有效实现方式。
《清流传》由辜鸿铭两篇在内容上有直接关联的著述构成。其中《中国牛津运动之内情》(TheStoryofaChineseOxfordMovement)据ShanghaiMercilryLimited,Print1912版译出。《张文襄幕府纪闻》据庚戊(宣统二年)原刊本校点。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牛津运动之内情》(TheStoryofaChineseOxfordMovement)一书第一版的读者众多,供不应求,第二版的推出势在必行。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第二版增补了一封辜氏写给《北华捷报》(NorthChinaDailyNews)的信和一篇关于他对德龄公主的《在紫禁城的两年》(TwoYearsintheForbiddenCity)一书的评论,以及一封由一位著名中国学者写给一位德国牧师的题为《雅各宾派的中国》(JacobinChina)的信,希望这些内容能增加读者的兴趣。
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前夕,我们再版《佩剑将军张克侠军中日记》,以纪念这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三军军长的张克侠同志。这部日记始于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7月,止于1948年10月,时任国民党第三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官的张克侠,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率所部2.3万余人战场起义,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受到中共中央通电嘉勉。鲜为人知的是,张克侠实为1929年入党的受周恩来直接领导的一名特别党员。他深谋远虑、运筹帷幄,遵照党的指示长期潜伏、孤身作战,为掩护革命志士,为培养和发展爱国进步力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本书初版于1988年7月。此次再版,修订了原书中的少量差错;并根据作者亲属的要求增加了若干重要的历史照片;还收录了一篇公开发表过的张克侠回忆淮海战役战场起
本书稿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和任务,从中国社会结构状况和政治现实需要出发,以历史文献为重要依据,运用政治学理论,深入论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青团与学联、工会、农会、妇联、儿童团、青联、少先队、青年社团等各类社会组织构成理念相扣、行动相应的政治关系和工作关系,同时着力剖析共青团作为党的青年组织与各团体关系形成的现实社会基础、必然性以及经验教训,从而探索共青团与各类社会组织有机互动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路径。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旨在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的读本。经中共中央批准,这部文集的编辑工作由中央编译局组织实施。《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文献选编与重要论述摘编相结合的形式。各卷精选了列宁代表性的著作,或全文收录,或部分节选,同时从本卷未选收的著作中摘选与本专题有关的重要论述,编成《重要论述摘编》,作为本专题所收文献的补充。这种新的编辑形式既能反映列宁相关思想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能体现收文少而精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