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点哲学?哲学家罗素告诉我们,哲学的意义不是在于给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以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让生活在不确定性中的我们去过确定的生活。罗素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任何物质和金钱都无法替代的,那就是爱、求知欲和同情。一旦这三样东西被泯灭,人类将沦为行尸走肉。本书完整选编罗素阐释求爱、求知、共情的名篇,从恋爱、婚姻、工作、战争、人际交往、幸福观、金钱观等实用场景出发,解读人性、社会与人生,是写给普通人的人生问题解答书。人生中的一切疑惑,哲学都能给出答案。
本书对比研究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作品与文学创作中的思想与尼采哲学作品中的思想,中间还穿插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托尔斯泰作品的诊断。作者的思想倾向,就是突出和强化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存在主义思想中的非理性的、绝对信仰与绝对抗争的要素。陀思妥耶夫斯基强调生活就是一场伟大的最后的斗争,不是向上就是向下,不是救赎就是堕落,不是抗争就是沉沦。而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同时也强调了人要在这个已经失去了根基的现代生活中,自我决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一个超人式的战斗的生活。而这一切,无不揭示着人的一种对于绝对信仰和终极救赎的渴望与投奔。舍斯托夫自己也告诉读者,伟大的最后的斗争在等待着我们。尽管我们并不能够清楚舍斯托夫的伟大的最后的斗争该怎样去进行,但是我们的确能够从舍斯托夫的文
如何正确面对不安与惶恐,让自己穿越生命中的种种荆棘险路,活出自己的人生意义,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大课题。你感觉不到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对“衰老、疾病、死亡”的认知产生了偏差。本书是日本作家岸见一郎继《被讨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等“勇气系列”之后的又一新作。全书共分6讲,分别从“哲学能做什么”“如何获得幸福”“人际关系是烦恼之源”“从衰老和病痛中学习”“死亡并非终结”“活在当下”讲述了哲学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获得幸福的方法,人际关系的处理,面对衰老、疾病和死亡的正确态度以及真实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阿兰·巴迪欧作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在这当中,主体作为巴迪欧哲学思想体系内重要的一环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不同于以往西方哲学史中对主体唯心主义式的阐释,巴迪欧的主体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运用“断裂”逻辑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重新定义,并运用数学集合论的知识对马拉美的诗歌及拉康的精神分析进行了重新解读,且对主体、事件与真理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梳理。本书重点考察巴迪欧的主体思想,以事件、真理、结构、历史等与主体相关的问题为线索来探讨巴迪欧思想体系的建构,包括其形成背景、基本特征、思想演变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其对政治艺术领域的影响,为读者详尽展现巴迪欧迄今为止的主体理论思想的发展脉络。
本书集中反映了曼德尔在1947—1990年关于第四国际和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考,从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革命家对劳动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纲领和理论的深切承诺。全书的论题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关于托洛茨基、罗莎?卢森堡和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理论观点的论述;二是对先锋党和列宁主义组织理论的阐释;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纲领和理论——主要是第四国际的纲领(理论)——的阐发。相信所有关心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关心整个人类发展前景的人,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
本书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了作者的人生和思想经历,并概括了他所提倡的生活方向:节制无休止的欲望,自觉地选择简单,这是我们专享能中断与吃人的“全球化”的联系的办法。在此之后,我们才能重新把人和自然作为思考的重心,并重新赋予这个世界它原本的滋味和轻盈。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精选和汇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重要著述,采用经过校订的新译文,并附有各种必要的参考资料,以满足广大读者学习和研究的多层次需要。编译者力求在时代特色、学术质量和编排设计方面体现新的水准。文库包含三个系列:一是单行本系列,收录经典作家独立成书的重要著作;二是专题选编本系列,收录经典作家集中论述有关问题的短篇著作和论著节选;三是论述摘编本系列,辑录经典作家对有关专题的论述,按逻辑结构进行编排。
每天15分钟,学习一节哲学入门知识,30天掌握基础的哲学知识。这本书对哲学按类目进行解说,知识丰富有趣,探讨了许多生活现象,如人们沉迷于社交网络到底是好是坏?人工智能拥有心脏功能的日子将要到来了吗?本书从苏格拉底到近期新的AI议题都有涉及,针对那些艰涩难懂以及当前最热门的哲学知识,用漫画和手账的形式进行解说,简单易懂。30天的学习,让读者对哲学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书中配备进度管理表,来检查每日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