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 释古 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 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本书是冯友兰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该书以“释古”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冯友兰北大哲学系毕业,又赴美师从杜威。他站在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用西方的哲学概念、系统地运用新方法来重构中国哲学:分子学时代-经学时代上下两编,从孔子到康有为,架构起中国两千多年来清晰的中国哲学发展脉络,把中国几千年来伟大的思想一一展现于世。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入门读物。听上去高深莫测的哲学,是通过一代又一代哲学家不断地追问和求索展开的。 在这本小书里,你会看到两千多年来的哲学家们的思想结晶,领略人类文明的智识之光。作者以简洁晓畅的语言,从公元前7世纪讲起,历数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时期至今的重要哲学家的思想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塞内加、奥古斯丁、笛卡儿、马克思、尼采等。你将了解哲学的起源,读到哲学家的趣事,了解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学习、争论以及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哲学思考。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 罗素的哲学代表作之一,全名为《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本书中,罗素辟有专门的章节,着重介绍那些在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罗素认为 哲学家是由其特定的时代所造的 ,因此在写作本书时,他特别注重阐述各种哲学思想之间的历史关联。 本书内容分为 古希腊哲学 天主教哲学 近代哲学 三大板块,由古希腊文明说起,分别介绍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哥拉、原子论、普罗泰戈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犬儒学派 一直说到逻辑分析哲学为止。 书稿章节明晰,内容详实,语言通俗,原版全书数十万字,规模宏大,本版使用了意译方法,在不损失原意的前提下,保持了原著逻辑严谨、晓白流畅的风格。
蔡仁厚教授是蜚声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儒学大家,知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大纲》是蔡教授多年来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不断思考的一个结晶。全书共分5卷。1、2、4卷以人物为主题,详细地阐述了从百花齐放的先秦时期到宋明理学时期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在第3卷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佛教与中国各个学派的融合。第5卷简要地介绍了明清时期中国儒学与西方哲学的碰撞与交融。作者以史为基础,以观念性与理论性为特色,既阐述了中国哲学思想各个学派之间的相融与消化,在开与合之间不断地发展,又比较了中西哲学的异同。本书为关注中国哲学发展的读者,提供了的参考。
史怀哲一生中有关哲学和伦理学的著作颇丰,特别是他提出的对生命的敬畏(Ehrfurcht vor dem Leben)的概念至今在哲学以及伦理学领域内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将使人们对于史怀哲及其思想宝库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于我们了解以及重构史怀哲思想体系的大厦显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中国思想以及思想史的研究来看,史怀哲的这本《中国思想史》也是一家之言,是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动机下,对于中国思想及其发展史的一种独到解读,它必然能够丰富中国思想史的宝库。
本书是德国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史家爱德华·策勒尔的著作之一,对前苏格拉底哲学、阿提刻哲学、希腊化哲学、罗马帝国哲学做了较详细的论述,本书在义理阐释方面,不仅透彻,而且颇富新意。既可供专家学者备之于案头,又可作为一般读者进入古希腊哲学殿堂的理想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