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动荡时期,旧的社会秩序遇到极大的危机。从社会根源来说,这是由于当时出现了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地主阶级,这些社会新贵经济上有着极强的实力,他们不满于与自己的经济势力不相适应的政治地位,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向旧制度、旧秩序发难。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走上社会舞台,提出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形成了许多政治文化中心,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学说。儒家学派就在这一社会历史背景中产生。 首先,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血缘家庭和宗法等级制度,是儒家学派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国古代是由氏族部落进入国家社会的,从国家的发生来看,它与血缘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在夏商时期,政权的嬗递尚无严格的规范性,到了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完善与加强,它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近人王国维
《儒学传统与时代(新儒学与新世纪)》主要内容包括: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如何了解儒家学问、儒家精神与道德宗教、儒学的时代性与普遍性、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孔子智慧与21世纪、儒家与中国哲学等。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论语》成了中国社会的“”,大到齐家、治国、乎天下.小到个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规范之中。要想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能不读《论语》。 《论语》一书蕴含的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现代社会出现的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新思潮,都不能掩盖《论语》的光辉;相反,却一遍又一遍验证着它的普世与。 《论语》是中国最早的语录体著作。书中记录的大部分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也有其弟子们的对话.全书共二十篇。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论语》的地位非常高,影响非常大。到了东汉时期,《论语》已被列入经书之列,成为学者之书,对其的研究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后代学者对其注疏者不计其数:宋代大儒朱熹视《论语》为经典中的经典,并作《四书集
《中国大儒:风华绝代》遴选了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史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上迄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下至民初的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组成了中国儒学大师集团,将他们集于一起,珠串起来,从他们的学术成就、人生履历、历史背景,乃至学风流变、赓续设笔、钩玄稽要,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每一位大师在学术史上各自的创树、所起的传承作用以及所居的高度,标定他们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中接衲传灯的彼此坐标,画就一个以人物为载体的中国学术史图表,并以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为载体,为读者呈现一个并不十分枯燥,但于史有征,于学有养的简易中国儒学史读本,或曰中国文化史另类读本。
《论语(升级版)》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的著作,因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成为儒 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升级版)》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 哲学、政治、经济、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 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仁,贯串《论语》的始 终,并引申出多重涵义,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人也,等等。《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一 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箴 言,照亮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成为后世仁人 志士心中屹立不倒的丰碑,也使各个时代的中国人在 立身处世上有了内心的尺度。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意识的重要发端和渊源,被尊为“圣人”和“亚圣”,《国学殿堂》丛书特辟专册,选编国学大师对于孔子和孟子生平经历、思想发展等方面的经典论述,使读者可以林的视角和高度认识这两位研究国学,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了解的古代思想家。
《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凝聚着诸多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论语诠解》注释严谨、立意高远,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被誉为“深具时代精神的解读”,对广大党员干部提高素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长江中游儒学研究丛书:宋明时期湖北的儒学研究》共分为十一章,具体内容包括:洛学、湖湘学、闽学与荆楚之地;谢良佐与洛学南传;郭雍的易学思想;陈士元的经学思想;李承箕兄弟的思想;郝敬哲学思想探析;胡承诺的实学思想等。
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论语》有一套以欲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系统的人性辩证法体系,欲是孔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仁拆分开就是二人,这两个人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自我与他人,《论语》全书是围绕这个矛盾展开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论语》全书的中心思想,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在仁义礼智信原则下获得共赢解决,人生在乐美中获得。《论语》为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它对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被低估。 《论语》的人性辩证法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和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样根本性的问题,同时它也为每一个人提供了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决策模式,是享受乐美人生的人生密码。
本书汇集了孔子做人做事智慧的精髓,对于如何提高个人修养,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如何学习等问题都在书中进行了透彻的论述,并且还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读者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孔子言论中的智慧。
本书是作者17篇文章(包括一篇访谈)的汇集,这些文章并非一时之作,所以在形式上也不是一本有着系统构思的专著。但全书确实有着内在的关联:通过启蒙反思,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价值多元化和文化本土化提供理论的支持。通过对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反复申辩,既充分尊重多元化与本土化,又申明对全球化共同价值追求的必要,于是文明对话便成为必然。文明对话为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和谐互动保驾护航,也激励了本土文化与传统文明在面对各种全球性重大问题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儒家传统的人文精神即可为这种回应提供丰富的价值资源。
《朱熹错了:评朱注四书》分为四部分,依序是针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朱注所作的批评辩证。其中《论语》的内容最多,着重指出孔孟的基本观点是“人性向善”。探讨《孟子》部分时,作者分析了一系列与人性有关的概念,最后也与朱注得出大不相同的结论。《大学》部分中,作者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既与朱注有别,也与王阳明的诠释不同。到了《中庸》部分,作者则像是撰写一份心得报告,因为前面三书确立了儒家的思想基调,至《中庸》已有总结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