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亦称《五千言》,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的开山之作,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奥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魏晋玄学冲破了两汉经学的桎梏,儒士们发现,世界是如此广阔;思想上,不仅可以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原来的儒经,还可以从到家、法家、名家甚至佛教、道教那里汲取思想养料;日常生活中,他们知道除了名教之外,还有更多美好的东西,自然的绚烂,人情的可贵,生命如此不易,人生如此精彩
《易经》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影响到先秦诸子百家的思维活动和社会活动,进而影响到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因此被称为“辉煌的中华文明的总源头”“灿烂的世界文明的先行者”。 在《易经》占筮表象的背后,是可贵的历史文化信息资源和模块组合思维方法。本书从解析《易经》结构、挖掘易学价值的课题出发,以新的视角研究《易经》内在的宇宙观、变易观、方法论和辩证法,积极探索《易经》八卦模块组合思维结构的价值,通过探道、知道、悟道的路径,让《易经》这个中华民族的古老瑰宝,焕发出信息时代的灿烂光芒。
《孟子旁通》是台湾学者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作者采用“经史合参”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为“经”,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人物活动为“史”,并配合其他种种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对孟子立身处世的人格及其思想影响,作了透彻的讲述。它使读者能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轻松而又深刻地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增长文史知识,获取。《孟子旁通》末还附有历代《孟子》研究书目。
《易经杂说》内容提要: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易经》的讲记。其中,前部分主要介绍了《易经》的一般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后部分着重解释了六十四卦(始“乾卦”,终“未济卦”),而以对“乾卦”的解说更详。内容包括: 卦名、卦辞、爻辞,以及解释它们的《彖辞》《象辞》《文言》等。具有深入浅出、通俗易晓的特点。
本以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老子》抄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为底本,经作者精心勘误、校订,并加以评析、讲解的《老子》读本。本对鲜为人知的《德道经》进行全译、通解的著作,全面颠覆世人认为《老子》就是《道德经》的错误观念,恢复长期被误解、被误读的《老子》的本来面目。
和谐精神是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无沦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人自身的内在和谐,都离不开和谐精神的熏陶、和谐文化的支撑。可以说,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本书是“和谐文化读本”之一,该书介绍和论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它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和展示中外文化中和顺的丰富思想,并论述了其主要内涵及特征,其最终目的,是要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文化提供一套可供大众阅读的基本文本。
《名家谈哲学》内容简介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许多新事物需要我们大家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这对于广大青年的知识素养、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次出版的《名家谈历史》、《名家谈哲学》、《名家谈国学》三本书,从时代关注、青年关切的角度切入,纵论古今、思考人生、探讨传统,一篇篇娓娓道来,为我们感受人文精神,增强人文智慧打开了一扇便捷的窗口。增强人文智慧打开了一扇便捷的窗口。 读书使人明智,哲理使人深刻。历史经验是前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生命才总结出来的,包含着发人深思的哲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它揭示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最一般规律。如果把历史与哲学做一个结合,国学就是这个结合的的诠释。国学的底蕴是哲学智慧之真,它包含着对宇宙起源的真理的探索,对历史进程
李石岑在学术研究上用力勤、成绩显著的是他的中西哲学史比较,代表作就是《跟大师学国学:中国哲学十讲》。这是李石岑据其1932年在福建省教育厅暑期讲学会讲演稿整理而成,1935年由世界书局出版。 在《跟大师学国学:中国哲学十讲》中,李石岑从哲学发展过程和哲学思想实质两方面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同异进行了形式和内容上的比较,有不少独到的见解。
《易经与起名》内容简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翻翻字典,随便挑选几个字来做名字的做法还称不上“起名学”。真正意义上的的“起名学”是一种含有五格数理、阴阳八字以及五行学概念的命理学。它是从中国最古老、深莫测的哲学著作——《易经》所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得益于《易经》本身的魅力,起名学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且,它的身世比易经本身的流传过程更加一波三折,更具传奇色彩。 人的名字可表现人的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力量,给人一种人如其名,名如其人的强大磁场效应,所以名字的好坏,关系到人的一生荣枯成败,此即起名学之奥义所在。人名如此,其他各行各业的命名、运作亦如此,有其名即有其实,此物命此名,必形此物之性质,或形此物外状。由此也可以说明,易经起名学的应用,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也是极其广泛的。
孔子思慕周公,晚年有“久矣!不复梦见周公”之叹,孟子云“周公、仲尼之道”,后世每以周、孔并称。殷末周初,实为产出春秋、战国时代文化的渊源之涵养期,而周公,又系其时代之优选代表人物。苟能于周公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