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期,正当中国历史大一统格局定局前夜,群雄逐鹿,百家争鸣,时人心中谜团百结:血流漂杵、白骨盈野的战争何时终了?历史将走向何处?人性和文化将有何种变迁? 本书忠实再现了七十二位王侯、九十四位将相的纵横捭阖、生死荣辱,及众多士人、刺客、隐士非同凡响的行迹,呈现了一部全息互动的百年战国史,也展现了思想与历史的微妙互动,历史对人性的深刻影响;演绎了庄子一生行迹、思想形成过程、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互动,及其对时代与人性的冷眼旁观与独特评议,复活了一个傲视王侯一身骨气、学无不窥超越百家、卓然自立于整个战国时代乃至人类精神世界至高处的至人庄子形象。 庄子看透了战国谜局,也洞察到变局对人性和文化的戕害。他不卷入时代,自觉置身局外,以超然的姿态,在他自身克服了他的时代。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文化中传播很广、历史地位很高的经典,作为其主旨的“道”或“天道”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至上信仰理念。然而,世人尘蒙于老子和《道德经》的歪曲误解却多不胜数,应验了老子所言“知我者希”。本书旨在透过种种迷误指向老子之真,即力图校勘出贴近老子真义的《道德经》文本,追问老子之道的本真义涵,寻找接近真实的老子,探讨老子学说在现代社会的真实意义。
钱穆先生全集,在台湾经由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编辑而成,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以《钱宾四先生全集》为题出版。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筹划引进的重要项目,这次出版,对原版本进行了重排新校,审慎订正文中体例、格式、标号、文字等方面存在的疏误。至于钱穆先生全集的内容以及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的注解说明等,新校本保留原貌。 本書原名王守仁,乃錢賓四先生民國十七年春應上海商務印書館之邀而作,收入該館所编萬有文庫中,初版於十九年十月。是書雖篇幅不大,然述王翠則溯自宋學以來,至王學本身,乃至王學之流傳,其大綱大節,實已提揭無遺。先生講明王翠,尤特提醒讀者「脫棄訓詁和條理的眼光,直透大義,反向自心」,洵可謂能得王学「事上磨鍊」之著精神處者。 逮一九五四。年十月,先生將原書略加改定,
《河洛精蕴》共九卷,分内、外两篇。内篇三卷,讲《河图》、《洛书》与阴阳、八卦、五行的关系;外篇六卷,讲《河图》、《洛书》在诸多领域中的应用。《河洛精蕴》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译介“四书”的夙望,蒋伯潜从小就有,其倾心血持之以恒,在边工作边提高文化水平的过程中,写就了这部《四书读本》。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然,我想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的强大魅力和生命力。本书是学界公认权威的四书读本,民国时期的国学出版盛典之一,众多著名学者一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