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又名《心镜录》,是五代宋释延寿(904-975)的著作。全书多达一百卷,详述禅宗祖师的言论和重要经论的宗旨,并删去了繁杂的文字,呈现全部佛法的精要。全书分为三章,计八十余万字。第.一卷至第六十一卷之前半部为 标宗章 ,内容为 立正宗明为归趣 自第六十一卷后半部至第九十三 卷为 问答章 ,内容以 申问答用去疑情 为主;第九十四卷至*百卷为 引证章 ,内容为 引真诠成其圆信 。所谓 正宗 ,即 举一心为宗 ,此一心宗, 照万法如镜 。 延寿是法眼文益的嫡孙,法眼在《宗门十规论》里鼓励参禅的人研究教典,有颂云: 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 中闹,但知看古教。 都是针对当时的禅师们轻视义学落于空疏的流弊而发,延寿编集《宗镜录》的动机,当然渊源于此。 唐末以后禅宗产生许多流弊,释延寿编纂《宗镜录》的用意
本书以明贤2013年春应广东陈显华居士邀请所说《佛教世界观》讲义为蓝本,因应当代哲学语言中的“世界观”概念,顺应当代人的普通知识,随机演绎大乘了义佛教正见,就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问题,乃在个人之永不被发现”的问题,作“一人一个世界”之发挥,突破“唯物壁垒”,唤醒生命主体认知,弥补儒术之不足。
佛学和科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展开交流,某种程度上二者的共鸣令世人发出阵阵惊叹!本书的宗旨意在将西方对于佛陀教育的证成,传回东方。索达吉堪布组织发起的智悲翻译中心将西方学界包括物理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以及环保等学科的研究者对于他们学科与佛学的关系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阐释佛学和科学的关系。
佛法中的唯识一系,对人的身心世界以及外部世界的剖析精微,但唯识学名相众多,文理繁艰,令许多探求者望而却步。《解秘身心和世界入门》的作者宗生有感于斯,从唯识宗门中选取《百法明门论》这篇刚要性的论著,《解秘身心和世界入门》用现代人普遍能接受的名词术语和言说方式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大圆满前行释修宝典》分为上篇“与轮回分道扬镳”,共七章,章开始实修前的准备工作,第二章机会:认出暇满难得,第三章无常:深思世事不确定,第四章业力:思维因果不虚,第五章痛苦:思维轮回诸苦,第六章选择:思维解脱的利益,第七章依止上师的窍诀;下篇“与众生共至菩提”,共五章,章究竟的护佑——皈依,第二章如意宝藏——发菩提心,第三章净障之王——念修金刚萨埵,第四章(之一)无量福德之源——供曼扎,第四章(之二)斩断四魔——修古萨里积聚资粮,第五章显现自心佛性的捷径——上师瑜伽。
佛教在生死学上不仅自成体系,且非常独特,不刻意追求生死,但也不反对生死,而是要以有形的生命去证悟无限的生命,要以修持来化解人的无明愚痴,熄灭一切烦恼与生死诸苦。在缘起性空的体证下,不以色身为真实的我,只求以善行来圆满生命,在涅槃的悟中放任色身自然老死。 佛教生死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有不少的经典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本书从每个时代挑选代表性经典,从点到线作历史性的整合,藉以探究佛教生死学的内涵。
云门宗经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重续法脉,并亲手将云门宗法券传于佛源妙心禅师。作为云门宗第十三代传人,佛源禅师继承了虚云和尚的禅法,农禅并重,将禅法融于日常生活中,在耕田种地、衣食住行中参禅悟道,在云门、南华等寺广开讲坛,尤其是他以戒为师的精神,影响和成就了不少后学。同时秉承云门家风,再现古禅师风采,接引学人,机锋棒喝,令人无处闪躲,当下妄念无踪。 《云门宗丛书:佛源妙心禅师禅要》为佛源妙心禅师禅语、开示、书信等内容的辑要。
《普隐随笔》是界诠二十余年来笔耕不辍,以日记形式记录修行生活点滴体悟的内容汇总与精选。书中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平实真挚,文简义深。对读者来说,最为受益的是明示了在平淡真实的日子里如何用心面对一切,如何坚守初心,如何找寻生命的真实意义;对世间的虚幻无常之相更为了知透彻!不至迷于世相而徒增烦恼压力!
《心经》是佛法的精髓。它的“密度”宣说教法的深广程度与篇幅之比超过了世上任何一部经典,而且并未因此流于肤浅或庸常。我们已经无法确知它的作者为谁。可以确知的是,他于佛法有深刻的理解,并能以优美简洁的文句与我们分享前辈修行者的境界与心得。 《心经》不仅仅是一部教法,其经文本身,更已臻艺术的化境。艺术与宗教之间,本无必然的分野;勉为其难,不啻庸人
本书总摄菩萨三味的根本一如幻三昧,为了彰显龙树菩萨“般若是诸佛之母,大悲是诸佛祖母”的深意,特别在此立名为“大悲如幻三昧”,以使修行者莫忘失大悲。 本书从“大悲如幻三昧禅观修持总颂”,叙说大悲如幻三昧禅观,修证大悲如幻三昧,以让读者了知修学此“三昧”要从大悲着手,再深入“如幻”的思惟,然后开始大悲三昧与如幻三昧的修习,最后进入圆顿的大悲如幻的三昧境界中。 本书让读者快速摄持大悲如幻三昧的精要,亲近菩萨广大的大悲如幻三昧之中,在修学大悲三昧的过程中,逐渐证得大悲如幻三昧的境界,是修学大乘菩萨道的的宝典。
《法句经》又称《法句集经》、《法句集》、《法句录》、《昙钵经》、《昙钵偈》。《法句经》之“法”字,梵语为dharma,意为“道理”,又有规则之意;《法句经》之所以被世界学者看重,乃是因为它与原始佛教思想接近。尽管该经典是佛灭后若干世纪编纂起来的,但其中的绝大部分偈颂无疑是佛祖所说的,或曰反映佛祖的自己思想。据支谦在重译《法句经》所作的序文来看,该经在印度被视为沙弥或比丘学习佛经的启蒙,不读此经而学佛经,便被看作是越级躐等;而且,该经也是深入学习佛经的经典,不只是一般的通俗启蒙。从现今的《法句经》来看,一般不懂佛经之人是读不懂其中的许多深奥句义的。因此,《法句经》既是佛经的蒙学读物,又是深研原始佛教思想必要经典。
在中国及东南亚、东北亚广泛流传着观音菩萨信仰和观音菩萨修持法门。观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普度众生,有求必应,常救人于危难,被世人虔诚地供养。 观音菩萨修持法门很多,本书从简易的求观音、拜观音到较为深邃的《楞严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及《心经》的照遍五蕴皆空法门都有详尽的介绍,步骤清楚,思路清晰,很适合修学。 通过本书的指引,读者修习不同的法门会得到不同的感应和利益。
本书是研究印度早期佛教律制与信仰的学术专著。作者依据翔实的文献资料和碑铭材料,对印度早期佛教僧团的净法与佛塔信仰做了深入的梳理与研究,指出所谓净法是佛教僧侣的行为准则,主要涉及衣食两方面。印度佛教的部派分裂即导源于对净法理解掌握上的诸多歧异。作者还通过对有关佛塔信仰各方面的深入探讨,认为在传统习俗影响下,佛塔信仰逐渐成为佛教的信仰形态之一,也日渐成为理解部派佛教的途径之一,它对大乘佛教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