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乡村变迁——珠三角南村的实践》是一部村落民族志,以南村这个普通的珠江三角洲村庄为研 究对象,借鉴格尔茨的“更有活力 的功能主义方法”,通过观察和分 析南村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变迁探讨了地方社会在全球化与地方化 的同构过程中主动与被动的实践。 一方面,村庄的历史,人群的经验 是镶嵌在国家的或是国际的局势变 动的框架之内而被牵动着的,另一方面,地方社会的变化根植于地方 性的文化脉络和机制,它们稍加转 化以应对与适应来自外界的冲击。 地方文化中蕴含的这些活力与创造 力,也正是我们在全球时代促进本 土文化自觉构建和谐的新的地方社会的基础与动力。 《全球化与乡村变迁——珠三角南村的实践》由邹琼编著。
作为“天空菜园”项目的创始人,作者以这一城市绿色经济新模式的构思、运营为背景,以24节气为时间脉络,记录了一个平凡的新城市人对当代中国城市生活的经验与思考。 作者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两个突出矛盾。一是来自农村的新城市人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与挖掘,在此过程中,却发现自己一直与城市格格不入;二是,当自己想要逃离城市,想要回到农村时,却又发现农村也已不再适合自己,早已回不去,于是开始改造城市生活。在这两大矛盾的不断碰撞中,产生了所谓城市乡村主义。 城市乡村主义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北欧,早已被诸多学者视为新的研究领域,但在中国,关注的人还很少。然而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乡村主义在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绿色、更具可持续性,同时让农村生活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却又不
《新周刊》二十年,它用敏锐的触觉,用直指人心的话语,用锋利的评点方式,对时代、对社会、对城市、对男女关系、对生活方式进行风暴式的解读和提炼。本书为《新周刊》二十年内容精选,记录了这本杂志二十年观察、记录、追问、反思社会的历程,不啻为一部二十年中国社会变迁史。它以时间为线索,拎出自1996至2016年的年度关键词,解析了相关大事件及热点现象,如香港回归、国庆五十周年、新世纪新千年、非典、奥运等专题报道,读者深度回首来时路。边注部分补充了相关榜单、年度盘点、知识点延展等,体现了《新周刊》的特色。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它汇集着《新周刊》这本新锐杂志在这二十年里(1996—2016)里对人民奔流不息的情感温度的感知。一个时代的情绪心态凝聚在书中,化为血液的粘稠度和身体的温度,“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无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知识》以古代农业科技为聚焦点,分综述篇、种植篇、养殖篇、女织篇、加工篇、饮料篇、生产条件篇、园艺篇、水利篇、农具篇、农学篇共11个篇章155项,逐项介绍古代农业技术的精华和当代价值,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故事性和趣味性结合。
淮海中路街区几乎可以称为上海海派文化集中地,这里既是公共租界的核心地带,又是老城厢的发源地,无数文人墨客、学林俊彦曾居住于此。本书立意于探索和梳理该街区的历史,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该街区人文和历史建筑的价值。
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时代废弃物。 两个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调动的能量,堪比战争。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可是,虽然看起来功成名就,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打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我们将会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塑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中国科学界一个巨大然而值得回味的惊喜。屠呦呦以及青蒿素研究,虽历经40余年风雨,仍难掩其光辉,且越发呈现出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本书作者饶毅、张大庆两位教授,以其科学史的慧眼以及关怀,早在数年前,就带领研究生黎润红,关注青蒿素研究项目,以事实厘清中国科学研究的这个经典案例。书中首次呈现了三位作者的精彩工作成果,披露了屠呦呦先生以及青蒿素研究独特而漫长的科研历程,是全面理解屠呦呦先生及其团队的重要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