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绅士》是费孝通先生的英文著作China’s Gentry的中文译本。《中国绅士》于1953年在美国出版,以后又不断再版,在国外被当作教科书广为流传,费正清等学者曾多次引用《中国绅士》内容。《中国绅士》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知识分子问题和传统中国的绅士,二是乡村、城镇和都市。
《公众及其问题(英文版)/英文原版系列/新闻学与传播学经典丛书》中,约翰·杜威的经验涵义不完全是从哲学的观点来给予界定,他把生物学的涵义,掺入在经验里。从生物与环境的交互行动中,提示吾人:经验应该是多元性的,即产生经验的情境、内容、关系,都是来自生活。是个人经验生活的一个单元。其次,杜威把他工具哲学(Instrumentalism)的知识论看法,也带给经验一种新的理论,即经验是工具性的。经验自身并不就是价值的所在;经验之可贵,乃在于能够替吾人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从生活的本质上,来增进人类的生活经验,提供人类更进一步、更有效的与自然直接交往的凭借。
本书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将六十余年的报道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0.1-1971.4.9;1971.4.10(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89.4.14;1989.4.15(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逝世)-2013.12.31。这三个阶段所呈现的中国形象像钟摆一样摇晃不定,从最初的“风雨飘摇的邪恶帝国”的负面形象,再转为“在保守和改革的博弈中渐进”的相对平衡的形象,最后又退回到“崛起的威胁”的负面形象。在此期间,中美关系的发展同样也经历了三个大的转型阶段,且这三个阶段的时间划分与《时代》周刊中国报道的三个阶段基本吻合,所以,《时代》周刊上中国形象的转向与中美关系的转折性变化是保持一致的。据此再追根溯源,发现《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倾向最终又由美国国家利益和主流意识形态所决定。正是在国家利益
本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阐述农村社会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首先从静态到动态的两个视角阐述了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特点;然后又从社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城乡关系和城乡统筹、农村制度变迁、农村发展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最后详细介绍了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及步骤,尤其是将参与式研究方法引入到农村社会学的研究中来,从而丰富了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本书充分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充分借鉴和吸收了现有农村社会学教材和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成果,特别是从农业特点出发来分析农村问题,对农村社会学结构体系进行了尝试,是了解农民、农业和农村社会的基础教材。该书适合社会学本科专业和各类院校开设农村社会学使用,
《城市治理研究(第二卷):城市更新中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参与》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的城市更新将迎来有机更新的时代——伍江教授专访、地域社会和市场主导的城市复兴——地域竞争时代大阪的新型城市引力场、历史景观的差序化记忆:都市工业记忆治理中的公正性问题初探、从台北市建成圆环拆除谈都市更新与城市认同、(调查报告)古镇开发中民俗文化节的转型与发展——上海三林镇圣堂庙会调查、(案例分析)商住交织街道的业态发展与治理逻辑变迁——上海永康路案例纪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