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安娜·卡列尼娜》,读《暴风雪》,读《决斗》,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读《三个火枪手》;当然,还有《石头记》“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水浒传》“林冲雪夜上梁山”……突然间,满目阳光灿烂,一排排兰草从蜿蜒而上的长廊间丝丝垂下,顺着碧绿的枝条,一串串晶莹的水珠缓缓滴落,叮咚叮咚,叮咚叮咚……那是什么声音?是我们阅读的心声么?本集《这一代的书香》,分为“书香消得寂寞:人书忆往”和“一面追风,一面追问:出版与思考”两编,选文52篇。
图书发行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有据可查的历史。我国历代的书肆、书场、书店积累了丰富的经营之道,一般都是师徒相承,口耳相传。把图书发行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始自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华书店系统。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高等院校和书刊发行业协会也都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陆续出版了100多种图书发行的专著、教材和论文集。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逐步形成了图书发行学的科学体系。郑士德编著的《图书发行学案例教程》是吸收最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而新编的图书发行学教程,主要论述图书发行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发行方式方法。同时,结合教学内容编入相关的案例,以有助于对本学科的理解,有助于发行工作者自学。
《乔木文丛:胡乔木谈新闻出版(修订本)》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谈新闻”,一共有六十一篇;第二部分是“谈出版”,一共有二十九篇,这是胡乔木在不同时期的文章、文稿、讲话、谈话、书信选编而成,一共九十篇。其中有十四篇曾经收入由胡乔木亲自审定的三卷本《胡乔木文集》中。其他文稿主要选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社科院、新闻出版署、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乔木领导或工作过的部门提供的档案资料。全书约42万字。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着国际化和开放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及规模化和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总结科技期刊发展及相关应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科技期刊出版业务流程再造》分析了科技期刊出版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向数字化的科技期刊出版业务流程再造研究课题。结合科技期刊出版实践和课题研究的成果,就科技期刊出版业务流程再造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
《书乡漫录》是学人曹培根先生记述中国藏书之乡常熟的有关藏书情况,内含四章,计“虞山书人”一章,“藏书盈邑”一章,“琴川书事”一章,“学人书品”一章。各章所述各有所重,然皆考辨钩沉,无有虚处,此正是学人为学之风范。而所彰显之常熟,略可判为东南文化重镇,其与历史上之常熟亦相吻合。若有谁欲知常熟何以名重古今,阅过此书,当得究竟也。 曹培根的《书乡漫录》是对常熟藏书文化的梳理,同时亦波及周边地区的书人书事。作者为常熟理工学院的研究员,堪称常熟古今书事掌故的研究专家,况且常熟为吴中腹地,有厚实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明清两代多出学人,钱谦益、毛晋、瞿绍基、陈揆、张金吾、顾祖禹、潘祖荫、黄摩西、曾朴、吴双热、姚名哀等不胜枚举。更何况还有官府及众多书院和寺庙的藏书。因而,该书不仅可为普通读书
本书采用讲座的形式,书中的很多素材源自我以前在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以及我演讲和讲课的稿子。在写作本书的时候,我对这些素材重新进行了修改、加工,如果案例陈旧且无法说明问题,我毫不吝惜地予以撤换。与此同时,有关书中涉及的理论问题,我除了提出自己的见解之外,也参考了一些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论述,本书的参考书部分将一一列出。
本书收录了《文字的恶作剧》《书店》《神奇的少儿读物》《寻找奇妙的书籍》等12篇文章,记录了藏书人爱书、收书、藏书、评书的逸闻趣事,表达了广大爱书人的心声,展现了爱书人的思想境界和生活追求,相信钟情于读书和藏书的人士会在本书中找到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