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近代中国的“图像新闻”的历史,即以图像来描摹社会“时事”的历史展开了叙述,并对中国近代“新闻图像”文化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近代“新闻图像”与其他文化样态(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清单。进而认为深入而系统地开展“民国图像”文化研究,使它像其他文化形态一样焕发出历史文化的光辉,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担负起的文化历史责任。 全书总共六卷,洋洋285余万字,书中选用有2400多张珍贵的图片资料,全面而细致地对1840-1919年间的中国近代“新闻图像”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且运用SPSS软件对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本书图文结合、条理清晰、资料翔实、建构完整,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
众多的外国人在中国从事新闻传播活动,办报,办刊物,办通讯社,充当本国政府、本国的某一个政党、某一个政治派系、某一个经济利益集团,某一个宗教团体的喉舌,充当他们在华的某一部分侨民的喉舌,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主张,弘扬他们母国的文化,维护他们相应的权益,传播和报道他们共同关注的信息,这在旧中国,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当时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 在众多的在华外国人用自己的母语创办的报刊中,俄文报刊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群体。它们起始的时间,和其他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比较起来,并不算早,但从它们的数量和它们在当时的影响来看,却超过法文,德文和葡文的报刊,仅次于英文和日文报刊,居在华外文报刊中的第三位。这一批俄文报刊在中国活动的时间,肇始于19世纪的90年代,终止于20世
本书以发展传播学为视角,以1991至2011年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社和报纸类经济报道为研究对象,突破一般业务评析、文本鉴赏的研究套路,从“何以如此”、“何以可能”的思维层面探寻中国经济报道的存在逻辑与话语逻辑。本书认为,中国新闻奖上的经济报道是剖析经济报道领域国家主流意识的一个新鲜视角,鲜明地体现了经济报道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主要来自以报(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正面反映经济社会主流价值、兼具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双重职能、舆论引导和宣传诉求强烈、性有待提升等特点。本书可作为经济类媒体的管理者、从业人员及相关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是一部全面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专著。时间的跨度从公元前2世纪到20世纪90年代,历时2000余年。内容涉及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摄影、新闻纪录电影、新闻漫画、新闻法制、新闻教育、报业经营管理、新闻思想,以及各时期的名记者、名报人活动等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订正了大量的已出版的新闻史专著中的,填补了新闻史研究中的不少空白,为读者勾勒了一幅有关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