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摩擦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分为摩擦理论、磨损理论与润滑理论三篇,共十章。篇摩擦理论包括摩擦表面分析、润滑剂和固体摩擦三章,详细讨论了表面形貌参数、表面结构、表面性质、润滑剂及其特性、添加剂、摩擦基本理论和摩擦测量方法等。第二篇磨损理论包括磨损机理、磨损规律和磨损检测与抗磨损设计三章,内容涵盖磨损分类、磨损机理和理论、磨损过程与规律、磨损的转化、磨损计算以及摩擦磨损实验方法与测量装置,还介绍了摩擦状态分析、磨损失效分析以及减摩抗磨的常用方法。第三篇润滑理论包括四章,给出润滑理论中著名的Reynolds方程的推导后,对典型零件润滑设计作了详细介绍,并介绍了常用润滑计算数值方法。本篇还分析了润滑状态转化,包括流体润滑向弹流润滑的转化、弹流润滑向薄膜润滑的转变、稀薄气体效应、润
《隐喻学研究》在对西方隐喻理论进行吸收和整理的基础上,对隐喻的产生原因、工作机制和本质特征以及隐喻的功能等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和分析。
《德国文学简史》“外教社外国文学简史丛书”是出版的首套供一般读者(而不是研究者)参阅、了解文学的普及性读物。丛书作者都是我国国别文学领域的专家教授,从事国别文学研究多年,有较深的造诣。每册文字控制在20万字左右,简明扼要,浅显好读。本丛书提供国别文学发展的一般知识,简要勾勒有关国家文学发展概貌,包括发端、沿革、嬗变的历史轨迹、重要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等。各册开篇为“绪论”,简述该国文学特点及走向。然后以时间为顺序,按阶段划分,每一阶段含若干流派,每派含若干作家。阶段为“编”,流派为“章”,作家
许多人认为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黑暗时代”,是楔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中世纪在欧洲的发展过程中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它是欧洲民族和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本书讲述从5世纪蛮族入侵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一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期间的欧洲社会封建化历程,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中世纪早期:公元500一1000年到8世纪中叶,伊斯兰、拜占庭(东罗马帝国)和西方的基督教世界将前罗马帝国的土地一分为三。尽管8世纪时有过不少动乱、战争甚至领土交换,但三足鼎立之势一直保持了几个世纪;加洛林帝国诞生于一片混乱之中,瓦解后又带来新的风云变幻。但查理曼对于基督教国家基督教界的设想激励了后来的统治者们。后世的统治者为了仿效他的统治,将自己的领土命名为。神圣罗马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