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自选集:士人风骨》一书所收文章,写于1996—2010年间。组文章主要讨论知识人的精神家园;第二组文章多是基于历史题材的心得。贯穿全书的核心是,作者紧紧围绕知识界的思想现状,梳理古今文化传统的递变,从振兴民族精神的角度,提出建设新文化的紧迫性。明确表达了当下重建民族精神家园,要继承五四精神,要发扬“士”的传统美德,为制度转型起催生作用。
《课程愿景》挑战了从拉莫斯(Peter Ramus)到泰勒(Ralph Tyler)直到今天四百多年来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单一的、主导性的课程观。它沿袭并了杜威的精神,创造了杜威未曾预料到的愿景——将科学性、故事性和灵性游戏式地结合起来的课程愿景。通过这种写作方式,《课程愿景》促使我们每个人都根据理性的逻辑、社会的特性和文化,以及创造意识与神秘性,来创造我们自己的课程愿景。 阅读《课程愿景》是非同寻常的经历——它引入入胜、富有挑战性并促使我们沉思。书中的课程探究不仅触及美国的课程传统,它也挑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课程传统。多尔提出的5C——课程是在跑道上跑(Curriculum as currere) 、课程是复杂系统(Curriculum as plexity)、课程是宇宙论(Curriculum as cosmology)、课程是会话(Curriculum as conversation)、课程是共同体(Curriculum as munity)——的课
纸草文献的出土,为西方图书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和手资料。在弗雷德里克·G.凯尼恩编著的《古希腊罗马的图书与读者》中,凯尼恩主要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结合古典文献中关于图书和阅读的零星记述,向读者生动而又详细地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社会生活中图书的材质、形制、内容以及阅读习惯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情况。本书是西方图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