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毛泽东写于1937年,这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用做通俗的语言全面地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民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且取得深刻的影响,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 《实践论》的写作,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内核的形成。《实践论》所阐发和确立的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成为了毛泽东进一步开展自己哲学思考的逻辑出发点。以后,他进一步从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出发,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唯物史观、政治哲学、本体论、方法论等内容,多方面地展开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发。 本书作者对毛泽东这一重要著作的精髓作了深刻的阐释。
《辩证法随谈》全书28万多字,收录了1412条富有辩证意蕴的精彩段落,分为六编三十六题:编:发展、改革、开放、稳定、环保、生活;第二编:民主、政党、统战、政协、民族、宗教;第三遍:文明、文化、文艺、宣传、体育、京剧;第四编:城建、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旧城改造;第五编:求是、实践、创新、务实、经验、群众;第六编:领导、方法、作风、修养、办实事、和为贵。书中并非专门谈论辩证法,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运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既有立场、观点、方法,又覆盖工作、学习、生活诸多方面,是时时处处应用了辩证法,时时处处体现了辩证法。作者在书中随时、随地、随事、随兴而谈,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辩证法随谈》一书是李瑞环同志数十年来学哲学用哲学,特别是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实践的丰硕
《重申解构主义》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系列丛书之一。这一套外国文学名著选取布鲁姆、德曼、特里、德里达、伊瑟尔、费什、詹姆逊、克里格、米勒和萨伊德等多位有影响的批评理论家的有较大影响的当代专著。他们都是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批评理论家。
心灵的本质是什么?古往今来,众说纷纭。 丹尼特独树一帜:他既批判笛卡尔二元论,又批判笛卡尔式的唯物论:既反对传统的实在论,又反对激进的取消论,也不赞成相对主义和视角主义。他认为,心灵本质上离不开意向立场这种解释战略。我们说某个对象有心灵,不是由于它有某种心理实体或处于某种生理状态,而是由于我们向它采取了意向立场,归属了心理状态。质言之,心灵和意识是意向解释的产物。 《解释与心灵的本质:丹尼特心灵哲学研究》由刘占峰所著,围绕心理内容和意识两大主题,阐述了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的心灵哲学思想,分析了他的异己现象学、意向系统理论、多草稿模型、产生一测试之塔等新理论,并借鉴当代心灵哲学研究成果,对心灵的本质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解和解释。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这种态度称为“爱智”。苏格拉底曾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因此很多人开始觉醒,并且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
时尚的变化、生活的安逸、技术的进步、节奏的加快正使人迷失本性。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后,哲学贫困带来的思想困惑、精神空虚就摆上了首位。 温饱解决后,意义问题始终是事关生死存亡的首要问题。《生命的意义》为一切为生存困惑的人而写。 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问题探讨了几千年。虽然部分乐观者以为这些问题已完满解决,但这却是明显与事实不符的。事实上这些问题至今还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文人学者、平民百姓、智者哲人、英豪枭雄等都对此困惑不解,又都各有自己的高论。有的人则对此持不可知论的态度,认为这类人生问题永远也讨论不清楚,只能自讨苦吃、自寻烦恼。 如果您一直为人生问题所困扰,或为生存奔波忙碌或误入歧途,如果您是个对生活感到厌烦或满足的人,一个自以为已失败或成功的人,一个不知所措、一片茫然
《极乐生活指南》共十一讲,分别讲述了本真生活与单纯的假象生活的区别;对于一种极乐生活,什么是不可或缺的,什么是仅仅在一些条件下才必要的;本体论及存在论等内容。
在人类知识领域的浩瀚星空中,马克斯·韦伯(MaxWeber)的学说持久闪耀着魅惑而迷人的思想光辉。虽然世易时移,但韦伯的思想始终在“现实性”的背景之下长期被关注,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资源。《韦伯学说》是汉语学界最为准确、全面地理解阐释韦伯学说以及梳理韦伯学史之力作。作者澄清了韦伯研究中惯常的理论误区与思想盲点,还原了韦伯学说本有的奥妙和魅力。
p 张申府的代表作,用最随意的语录体、最易懂的文字,阐述了调逻辑缜密性的的罗素哲学,主张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贯通起来,为中华文明的新生提供精神养料。 /p
计算主义,特别是认知计算主义提出之后,曾遇到很多挑战,比如“空泛性”挑战,“计算的主观性”挑战,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挑战,塞尔的“中文屋思想实验”的挑战, “无心人”的挑战,等等 面对这些挑战,计算主义的支持者通过不同的方式化解着这些挑战。 《当代新哲学丛书·计算主义:一种新的世界观》将追踪计算主义的兴起、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对可能的挑战进行回应。
假设你在桥上,目睹电车即将撞上轨道上的五个人,拯救他们的办法,就是把站在你身旁的一个人推下去,你会怎么选择? 假设博物馆里每一幅画都是相同的红色画布,只有画名和简介不同,策展人说每幅画想传达的意念也有所不同,你可以要求退钱吗? 假设村里的理发师只能帮不自己刮胡子的村民刮胡子,不能帮会自己刮胡子的村民刮胡子,他自己的胡子要由谁来帮他刮? 以上问题都是哲学家精心设计的“思想实验”,因为哲学无法用科学实验来检验其正确性,于是哲学家在脑中设计出具体的假设情境,测试哲学理论是否符合我们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以找出人生根本问题的答案。苏格拉底、柏拉图、萨特、加缪、尼采……众多伟大的哲学家都曾设计过思想实验。新锐哲学家伊夫 博萨尔特精选其中经典的55则,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加以阐述、推演,读者探讨
《青年学术丛书·哲学:诺齐克的功利主义转向及其启示》通过剖析《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权利”和“保护”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内在矛盾以及“国家”的保护费困境,揭示了权利的义务论的“贫困”,而的解决办法便是引入功利主义考量,于是,诺齐克后期政治立场的“功利主义”转向就是情理之中了。然而,这个新的起点——“权利的功利主义”——同时也是悬而未决的意识形态之争的原点。最终决定政治走向的,不是政治哲学家的规范,而是政治家的自由裁量和政治行动。而这也是诺齐克在后期反思中所暗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