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 绪论 ; 镰刀菌的分类 ; 镰刀菌的形态学及其生长环境 ; DNA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镰刀菌研究中的应用 ; 镰刀菌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山西植物病害镰刀菌 ; 山西土壤镰刀菌 ; 山西自然保护区林业环境下的镰刀菌 ; 山西虫生镰刀菌等。
纵观目前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物种,我们会发现,只有人类会因为情绪方面的原因而落泪,甚至将悲剧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形式。精神病学专家迈克尔?特林布尔对人类的这个显著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本书中探讨了哭泣行为与控制人类情绪的大脑之间的联系,从的研究成果出发,在神经学范畴内对哭泣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述,并对这一行为在人类学研究上的价值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解释。作者认为情绪性哭泣是人类进化的转折点。人类不仅会因为自身经历的悲剧而哭泣,也会对他人的悲伤情绪做出反应,即便对方是虚构的人物也不例外。他还注意到了人类在流泪之后获得的情绪上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很可能强化了我们追寻悲剧故事和动人音乐等艺术成果的行为。
梦看似光怪陆离、支离破碎,毫无逻辑和规律,却透露着内心最深处的一些私密信息。美梦、噩梦、重复的梦、连续的梦、前世的梦等等,构成了一个有迹可循的世界,我们可以顺着它的足迹,去打开一扇通往心灵的窗户,探寻内心的声音。梦揭示了我们的现实与理想,触摸我们真实而被掩盖的内心,指引我们重新寻找生活的真正目标。梦也偶尔让人恐惧,一些梦中的画面和事件可能会长时间伴随我们,甚至可能成为人生航行中有意义的灯塔。这不是一本梦的心理学教材,也不是梦的专项理论研究。这是一本让你了解梦境奥秘的书,一本打开心灵之门的书,一本启发内心智慧的书。
《性与性格》是奥地利哲学家魏宁格的成名作,也是他在世出版的一部作品。此书以悖论警句式言论和惊世骇俗的另类见解,从生物、心理、伦理、哲学等多角度,旁征博引,破除既定规范,对性别与性格问题进行了反传统探讨,进而谈及犹太主义和女性解放问题。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性与性格》持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思想者,如斯特林堡、维特根斯坦、卡夫卡、劳伦斯、乔伊斯、拉康、齐泽克等。其中,有关女性主义的讨论直接刺激了波伏娃写作《第二性》,而有关天才和性格的论断,更是影响了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在世纪之交的维也纳,《性与性格》引发热议,被译成数十种语言,形成“魏宁格崇拜”。在这部著作问世百年以来,其思想内涵依然发人深省,引导人们重新审视自身性格与性别的关系。
情绪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关于情绪研究的信息非常少,心理学家们也大都回避情绪方面的研究。斯托曼的《情绪心理学》,从1973年版到如今的第五版,历经30多年。在这30多年里,情绪研究从最初的稀缺,到后来的深入发展,个中变化一一反映在《情绪心理学》不同的版次里。 的第五版《情绪心理学》,囊括了150余种情绪理论,分别从现象学、行为学、生理学、认知、发展、社会、临床以及心理学之外的领域对有关情绪的理论进行了介绍,并尽可能纳入了更多的实证研究资料。 不论何种理论,也不管它来自于何种学科,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反映和揭示,那么这一理论的有用性就值得推敲,情绪研究也是一样。作者有意识地将大量生活实例引入书中,探讨这些生活实例的理论基础,将读者带入一个生动的情绪世
情绪究竟是什么?是人类专有的行为能力,或是自然万物皆能展现的本能?是膝反射一般,抑或是社会化塑造出的结果,人性操弄下做出的选择?在各路专家就情绪智能(EQ)大放厥词的同时,情绪的本质及作用仍是众说纷纭。 露丝雷斯在本书中直接面质各学门对于情绪的理解、误解及自圆其说,经由仔细检视二战后的情绪相关研究,梳理传统情绪理论的脉络,拆解情绪意义派与情绪本能派的立论及矛盾,解析神经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新颖却可能致命的论点。在此书的带领之下,读者得以一窥情绪神秘面纱下的暗潮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