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的不朽杰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人格缺陷,进而正确地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人性,具有极深的现实性和巨大的思想价值。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自189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为二十几种语言,一版再版,成为享誉世界的名著。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考察了群体的特殊心理与思维方式,尤其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了精辟分析。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它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群体心态,对人们理解群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产生了巨大影响。
《动机与人格(第3版)》《动机与人格(第3版)》是“人本心理学之父”、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马斯洛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书中,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需要层次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动机与人格(第3版)》是马斯洛学说的奠基作,其主要是围绕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来阐述其基本观点的。动机理论是马斯洛学说的精髓。本著作中,马斯洛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该书包含了马斯洛对人类心理学的重要发问和早期探索,它在创建一个积极和全面的关于人性的观点方面
此卷收录八篇论文,是弗洛伊德早期关于性本能论的主要专著。《性学三论》(1905)包括“性变态”“幼儿性欲”和“青春期的变化”三部分。《儿童性理论》(1908)对儿童期的性表现及其与心理活动、神经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1908)论述了现代社会的性道德与文化的关系。《爱情心理学》(1910~1918)包括三篇文章,分别探讨了男人的性变态、“心理性”以及女性的“贞洁”。《论自恋:导论》(1914)探讨了自恋的起源、本质、形式、作用等。《本能及其变化》(1915)分析了本能所涵盖的内容以及描述的方法等。《压抑》(1915)探讨了压抑的本质、因果及其与神经症的关系。《力比多类型》(1931)将人分为性欲型、自恋型和强迫型等三种。
本书整理选编了《资治通鉴》具有代表性的篇章,综合了历代研究《资治通鉴》的学者的学术成果,对原文作了详细而准确的注释,并且对照以明白浅显的译文,使读者阅读《资治通鉴》的时候毫无障碍。我们还特别请画家专为本书绘制了大量的插图,这些彩色插图有助于读者理解《资治通鉴》,兴趣盎然地阅读《资治通鉴》。
此套《弗洛伊德文集》(12卷)是中国部且一部关于弗洛伊德文萃性的经典恢宏译著,由中国研究弗洛伊德人、学术界公认的弗洛伊德研究、心理学家车文博主编,经全国四十余位专家教授严谨翻译多次修订,堪称海峡两岸最、最完整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版本。 此卷收录四部分内容。《快乐原则》修正了弗洛伊德早期的本能学说,次提出人存在着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并把这两种作用相反、同时并存的力量的斗争视为整个生命运动历程的决定者。《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系统论述了关于“群体的本质就在于它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联系”的理论。《自我与本我》谈及意识、前意识、潜意识,阐述了自我从本我、超我从自我分化的过程。《抑制、症状与焦虑》是弗洛伊德对压抑与焦虑及心理防御机制关系理论进行修正与补充的主要论著。
《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作者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是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本书还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 本书被翻译成近二十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奠基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晚期的重要作品。全书从自卑这一基础情感出发, 深入剖析其对个人家庭、教育、职业、婚姻、交际等多个领域的影响, 以及对童年、青春期、成年等不同人生阶段的阻碍。作者详细分析了影响人格形成的内外因素, 为个体的自我认知、兴趣发展、未来规划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指导性方法。帮助个人发掘潜在能力, 摆脱自卑情结与自我局限, 成就更有价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