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一书可以说是许许多多三寸不烂之舌的群英会,其中的机智的言谈,让它成为两千年来散文家学习的榜样。它语言流畅,论事精辟,传神的写人方法,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战国时总称为《书》,直到西汉时期才改称为《 尚书》。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 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六种文体划分,分别为典、谟、誓、诰、训、命。由于篇幅和内容的局限,本次译注仅仅节选了《尚书》的部分篇目。每一篇都包括了原文、注释和译文赏析三部分。译文赏析的 编写所采取的译文与解读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帮助读者阅读与理解。
《隋书》是我国第一部成于史馆众家之手的史书。它是唐朝初年所设史馆修撰的六部“正史”之一。
《贞观政要》是由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其内容以记言为主,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的各种问题做了记录,此外一些 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也出现在其中,后人亦能从该史书中看到当时一些关于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于开元、天宝之际。吴兢深感有必要总结一下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楷模和指导,这便是吴兢撰写《贞观政要》的初衷。因为 吴兢的良苦用心和政治指导,《贞观政要》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作为管理者施政的鉴戒。 《贞观政要》虽然属于记载史实,但他一反过去纪传体或编年体的繁琐写法,对传统的记言体裁又加以改造更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贞观政要》。吴兢将君臣问答、奏疏、方略等材料
《三国志》是我国有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后代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都有记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398-445)编撰,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东汉史事。 ,“二十四史
本书分为七类,即儒家通鉴、法家通鉴、佛家通鉴、道家通鉴、兵家通鉴、纵横家通鉴、阴阳家通鉴。该书从文化入,从历史事例出。在这里,历史不再是枯燥的事例和说教,而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和需求。当灵根深种的时候,历史和现实的智慧就会犹如泉源汩汩流出。该书还配以有关插图,插图再配以说明、精解,其想象的张力会使人更易进入新的境界。
《南史》是唐代李延寿私人修撰的一部史书,共八十卷,纪、传人物包含家传在内多达数千人。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西征犬戎,下至晋智伯被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了如指掌·国学馆·大师的国学课9:中国断代史·秦汉卷》指出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也是中国古代历史前期的。秦汉帝国奠定了祖国疆域,创设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培育了中国一统的汉民族认同观,基本定型了汉字汉语和儒学思想,奠定了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开放格局。因此,秦汉史被历来史家所重视。